明皇陵
簡介
明皇陵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薦號英陵,后改稱皇陵。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間,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來,人為破壞和風(fēng)雨侵蝕,宮闕殿宇廢為遺址,現(xiàn)僅存陵丘及石刻群。明皇陵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yán),享殿、齋宮、官廳數(shù)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shù)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shù)風(fēng)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shù)。
建筑規(guī)模
皇城
皇陵修建時建皇城一座,磚壘,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紅土泥飭。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瓦、青碧繪彩。金門五間。左右廡,各十一間。燎爐一座。角門左右各一座。后紅門五座。碑亭左右各一座。御橋五座,跨金水河。華表并石人、石獸共三十六對,在北城門內(nèi),兩傍直抵金門外御橋北止。以上俱黃琉璃瓦,青碧彩繪,二十家人戶輪流直守。
磚城
皇陵建磚城一座,里外磚筑,高二丈,周六里一百一十八步,開四門,俱有樓。城樓四門四座,五間重檐。具服殿六間。膳廚二間。官廳六間。直房為四門直房左右各五間,欞星門外直房左右各十一間。以上俱阜瓦。欞星門三座,綠琉璃飭。紅橋共五座。以上十一社人戶輪流看守。神廚一座,在北城門外東。二十家廚役人戶直守。神廚五門。神庫南北各五間。宰牲廚六間。酒房五間。門三間。天池一口。鼓房一間,遇祭支更。齋宮一座,去北城門東北一里,新收入戶輪流直日看守。正殿五間。穿堂三間。寢殿五間。膳廚五間。左右廡各五間。紅門三間。中門五間。廂房東西各五間。角門二座。直房東西各三間。紅橋三座,已阜瓦蓋建?;焯靡蛔ケ背情T東北二里,新收入戶直守。正房五間。水池二座。門一間?! ?/span>
土城
皇陵建土城一座,周二十八里,四十四社人戶輪流直守,撥設(shè)皇陵衛(wèi)巡綽。正紅門三座,在北,向東北。神路長三里,傍植松柏,路達都城,亦設(shè)本衛(wèi)巡守。東西角門二座。官廳二座,即祠祭署衙門,東、西、南門各三間。直房東、西、南門外各三間。下馬牌八座,在四門外。鋪舍十三座。水關(guān)、大水關(guān)一座,在土城東北角內(nèi),水從此流出入淮。小水關(guān)四面共十九座?;侍脴蛞蛔?,在大水關(guān)之北。外直房四十間,在東角門外,各衙門陪祭官駐馬處。
文物遺存
皇陵城垣
土城遺址
皇陵土城為外城,開六個門,以所朝的方向稱東、西、南、北四門,北門東西各有一角門。遺址周長15.44公里。據(jù)當(dāng)?shù)厝罕姺从?,抗日?zhàn)爭期間土埂高出周圍農(nóng)田。建國后群眾多于此取碎磚,土埂被夷平。今遺址依稀可見。
磚城遺址
皇陵舊址磚城遺址皇陵磚城為二道城,《鳳陽新書》載:“里外磚筑,高二丈,周六里一百一十八步,開四門,俱有樓”。門名以所朝方向,稱為東、西、南、北明樓。明亡后,磚城及明樓毀圮,現(xiàn)僅存遺址。
皇城遺址
皇城為皇陵最里一道城,《鳳陽新書》載:“磚壘,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北城墻正中為金門,五間,南城墻正中為后紅門,五座。今門及城墻久毀。
皇城正殿遺址
皇城正殿又稱“祭殿”、“享殿”、“皇堂”。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始建,十二年閏五月丁已落成。《鳳陽新書》載:“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青碧繪彩”。東西廡,各十一間。崇禎八年正月丙寅,毀于兵火。今遺址尚在,仍高出附近地面。西部遺存1.6米和1.3米見方柱礎(chǔ)石各1塊、螭首石構(gòu)件1塊。原有蟠龍欄桿柱石一個,已運至龍興寺陳列于《明皇陵文物陳列室》內(nèi)。
皇陵陵丘
皇陵陵丘位于正殿南240米,明嘉靖十年命名為“翌圣山”。建國后,其上栽的側(cè)柏已經(jīng)成林。1983年春,縣文物管理所于墓道兩側(cè)栽植側(cè)柏280株,均已成活?,F(xiàn)陵丘為一橢圓形大土堆,東西長60米,南北寬40米,高若岡阜。明皇陵陵墓是橢圓形覆斗式大平頂,高出周圍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邊東西長50米,南北寬35米,占在面積1750平方米。
皇陵石刻
皇陵石像生
皇陵石像生列于皇陵磚城北門內(nèi)神道兩側(cè)。為32對,自北向南順序為麒麟2對、石獅8對、華表2對、石馬及控馬者6對、石虎4對、石羊4對、文臣、武將、內(nèi)侍各2對。民國22年(1933年)曾對石像生作過一次整修。1對內(nèi)侍和1對控馬人缺頭,均從頸端啟槽補上,一組石馬及控馬人身部開裂,也鑿洞眼以鐵扒加固?!啊背跗?,石像生遭到破壞。17對石獸被推倒4對,32條獸腿斷缺,4對底座殘損,6對石人,1人倒地,1人上部斷裂,華表均被推倒,斷成2至3截,石馬及控馬人被砸得殘缺不全,僅存1人3馬完好。1981年7月、1983年4月和1985年6月相繼修復(fù),除1馬及1個控馬人外,余皆恢復(fù)原貌。石像生均系整塊石料琢成,質(zhì)地堅硬,呈黑色,有紅筋,皇陵石像生歷經(jīng)600余年,至今石人衣著、扣帶、石獸毛發(fā)等纖細部分,仍如新刻,極為清晰。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細。
皇陵碑
皇陵碑乃“大明皇陵之碑”的簡稱。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側(cè),洪武十一年七月建。該碑由碑首、云盤、碑身、駝峰和鰲坐五部分組成,通高6.87米。歷經(jīng)600余年,仍屹立原處,完好無損。原有碑亭,久毀,柱礎(chǔ)石尚在。洪武十一年,命江陰侯吳良督工新造皇堂,朱元璋嫌原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后世子孫戒,乃親撰碑文,重立新碑,全文1105字,追述其家庭出身,本人經(jīng)歷,元末農(nóng)民起義和他參加起義軍的情況,以及東渡大江,統(tǒng)一全國的簡略過程。
無字碑
無字碑位于皇陵神道南端東側(cè),西距皇陵碑50米。因碑面無字俗稱無字碑。此碑的形制規(guī)格與皇陵碑相同,所不同的是皇陵碑的碑首與碑身以榫卯連結(jié),而無字碑卻系一整塊石料雕成。原有碑亭,久圮。建國前碑已倒臥在地,碑身折斷為三截,碑座仍在原位。1983年3月,縣文物管理所將碑座向西移位,同年4月配合省文物工作隊,清理碑座基礎(chǔ)。第一層為承托碑座的四塊片石,第二層為石灰沙漿,第三層為膠漿。根據(jù)清理情況分析,此碑傾倒原因,系第二層基礎(chǔ)密度松散,缺少強度所致。1985年春,碑座復(fù)原,同年6月,粘接重新樹立。
文物價值
明皇陵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數(shù)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shù)價值。不僅數(shù)量居歷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均用整塊石料雕琢,無論是人像,還是動物,均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shù)發(fā)展的最早產(chǎn)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shù)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皇陵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個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為了讓子孫后代了解艱辛家世和開創(chuàng)江山的艱難,秉筆直書,歷述家世實情與戎馬生涯,一改歷代帝陵碑刻粉飾夸功、諛墓不實的惡習(xí)。碑文長達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與元末明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