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伯特實驗
實驗過程和結果
約翰·華生和羅莎莉·雷納從一所醫(y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艾伯特進行這項研究。艾伯特的母親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殘疾兒童的奶媽?!鞍厥侨A生和雷納進行實驗的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斐馬克診所一名雇員的兒子”。在實驗開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讓他首次短暫地接觸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發(fā)和無頭發(fā)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結果發(fā)現(xiàn),在此起點,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大約兩個月后,當小艾伯特剛超過11個月大,華生和他的同事開始進行實驗。第一步,把艾伯特放在房間中間桌上的床墊上。實驗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處,允許他玩弄揮它。這時,兒童對白鼠并不恐懼。當白鼠在他周圍游蕩,他開始伸手觸摸它。第二步,當艾伯特觸摸白鼠時,華生和雷納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制造出刺耳的聲音。毫不奇怪,在這情況下,小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后大哭起來,表現(xiàn)出恐懼。該過程重復數(shù)次。第三步,把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沒有聲音刺激。艾伯特對白鼠出現(xiàn)在房間里感到非常痛苦,哭著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顯然,這名男嬰已經(jīng)將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現(xiàn)在的條件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建立了聯(lián)系,并產(chǎn)生了恐懼或哭泣的情緒反應(原先對巨響的無條件反射,現(xiàn)在對白鼠的條件反射)。
這個實驗導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響(非條件刺激)出現(xiàn),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同時出現(xiàn),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條件刺激)出現(xiàn),引起恐懼(條件反射)。在這里,學習發(fā)生了。
而且,這種恐懼對其他相似的東西也有效。在實驗的17天后,當華生將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帶到房間,艾伯特也變得不安。對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華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須的圣誕老人面具出現(xiàn)在他面前,他都顯示出相同的反應,不過艾伯特并不懼怕一切有毛發(fā)的東西。
爭議
該實驗結論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有爭議。錄像顯示該嬰兒有癡呆和發(fā)育殘疾的跡象。因此小艾伯特不是正常兒童,這會影響實驗的結論。還有實驗倫理的爭議,因為該實驗完成后,實驗者并未去除嬰兒的條件反射,扭曲了嬰兒的心理,被后來的人認為違反學術道德。2009年,Beck、Levinson和Irons想調(diào)查該實驗對小艾伯特后來的生活的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該嬰兒已經(jīng)在6歲的時候死于腦水腫,因此該實驗對其后來的發(fā)育的影響無從知曉。
參考文獻
來源
Cover Johnes, M. (1924).A Laboratory Study of Fear: The Case of Peter。Pedagogical Seminary, 31, pp. 308–315.
Harris, B. (1979).Whatever Happened to Little Albert?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2, pp. 151–160.
Hock, R. (2005).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Explorations in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Watson, J.B. and Rayner, R. (1920).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 1, pp. 1–1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s code 2002Online ethics code
Kasschau, R. (2001).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Columbus, OH: Glenco/McGraw-Hill.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