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堿
歷史
于1888年,茶堿首先被一位德國生物學家阿爾貝希特·科塞爾(Albrecht Kossel)從茶葉中萃取所得。于1896年,茶堿被另一位德國自然學家 威廉·特勞伯 ( 英語 : Wilhelm Traube ) (Wilhelm Traube)通過化學方法證明并合成。茶堿首次被用于醫(yī)學用途,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應用于哮喘的治療。
新陳代謝
茶堿是咖啡因在體內(nèi)的代謝產(chǎn)物之一
茶堿代謝最開始是發(fā)生在肝臟中細胞色素P450酶:CYP1A2和CYP2E1 。主要的代謝產(chǎn)物有1-甲基黃嘌呤,3-甲基黃嘌呤和1,3-二甲基尿酸。
副作用
副作用與血藥濃度的關聯(lián)性很高,當血藥濃度小于10mg/L時極少出現(xiàn)副作用。所以,大劑量給藥時最好測定血藥濃度,以便指導安全用藥。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惡心、嘔吐、頭痛,這些現(xiàn)象與磷酸二酯酶抑制有關。腺苷受體阻滯可導致利尿、心悸,劑量更高的情況下可出現(xiàn)心律失常、癲癇發(fā)作甚至死亡。突然停用茶堿類藥物,可能導致哮喘惡化。有多種干擾茶堿代謝的藥理及病理生理過程,包括:
可能增加茶堿血藥濃度的情況:紅霉素、環(huán)丙沙星、別嘌呤醇、西咪替丁、扎魯司特、齊留通、老年、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炎、肝病、病毒感染、接種。
可能降低茶堿血藥濃度的情況:利福平、苯巴比妥、乙醇、吸煙、吸食大麻、兒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烤肉。
存在上述因素時,應增加茶堿血藥濃度監(jiān)測的頻率。
參考文獻
Anthony S. Fauci; Eugene Braunwald, Dennis L. Kasper.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US: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2008. ISBN 978-0071466332.
外部鏈接
Template:ChemicalSources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