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
哲學上唯心主義一般指我們在客體中發(fā)現的屬性取決于它們出現在主體面前的方式,而不是它們自身所固有,獨立于主體經驗之外的。物自體是指物體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它的存在不受主體認識形式的限制。而關于一件事物應有何種獨立于心靈之外的屬性則是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主要代表人物
康德(1724-1804)被認為德國唯心主義和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作品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主張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我們的感覺經驗,而理性主義則主張知識通過獨立于經驗之外的先驗理性獲得??档碌慕Y論是我們通過感覺,知識的對象只是被給予,然后通過先驗知性的處理將它們聯(lián)系統(tǒng)一起來,構成某種規(guī)則,最后通過理性將知性的規(guī)則納入我們的思維和知識。這樣理性就不直接涉及對象或者經驗,所以就不能獲得真正的客體知識??档聦⒅Q為“批判哲學”,主張理性不能超越經驗的界限。康德的這種認識論將世界分為表象和物自體兩部分,其中只有表象世界能被我們所認識,而物自體則超越理性之外,無法被認識而只能被信仰。
康德之后的主要繼承者有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們都共同點是試圖取消物自體。費希特不同意康德的物自體的論述,以絕對自我的概念取而代之,這一絕對自我統(tǒng)一了經驗和理性,也就是認識論的最高起點。謝林批判費希特過分強調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客體,發(fā)展了以描述客體如何可能的自然哲學和將主體客體合一的同一哲學。黑格爾以“精神”表示人類本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絕對唯心主義體系將哲學和歷史統(tǒng)一起來。
另一方面叔本華則走向了另一極端,他繼承了物自體并認為它就是意志。一般在哲學史上不將他歸于德國唯心主義中,盡管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唯心主義者,而且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這一點。后來的青年黑格爾派則在多個方面發(fā)展了黑格爾的思想,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費爾巴哈、馬克思和恩格斯。
發(fā)展與終結
自覺辯證法,是德國古典哲學發(fā)展的積極成果。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發(fā)展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在辯證法原則基礎上逐步求得認識論、邏輯和本體論相統(tǒng)一的過程??档伦钤鐝谋倔w論上用辯證的演化論打破宇宙永恒不變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后來他著重探討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問題,并提出以“先驗邏輯”作為普通邏輯之上的高級邏輯形式。先驗邏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綜合判斷為對象,肯定邏輯范疇之間存在對立綜合性質和理性具有矛盾必然性。這在實質上提出了辯證邏輯問題。但是康德又力圖證明在認識論范圍內不可能得到關于本體的知識,本體只能是以道德意識為依據的信仰對象。因而康德哲學還沒有達到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統(tǒng)一。費希特從“自我”本體出發(fā),把認識的能動原則同“正、反、合”的辯證法結合起來,作為認識方式和范疇發(fā)展的基本原則。他企圖從康德哲學的靜止不變的范疇中揭示出范疇的聯(lián)系和推演,但他把范疇僅僅看作主觀的先驗的知識形式,而沒有說明客觀辯證法在邏輯中的反映。謝林雖然以“絕對同一”作為一切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但他把辯證法進一步貫徹在本體論中,肯定“絕對”在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包含著矛盾,矛盾的對立構成對象自身的同一,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最終根據。謝林缺乏對邏輯問題的注意。黑格爾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敘述了對立統(tǒng)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本質和現象、可能性和現實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辯證法和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和范疇,并作為自覺的思維方法和客觀的發(fā)展規(guī)律,力求給予普遍的應用。黑格爾認為,辯證運動著的絕對精神,既是客觀思想又是主觀思想。作為客觀思想,它是現實世界的實質和核心,即本體;作為主觀思想,它是自我認識的過程,又是思維規(guī)定的邏輯推演。因而本體論只有作為從認識論來解釋的范疇體系,才是可能的。這樣,黑格爾就在唯心主義辯證法基礎上論證了本體論、邏輯和認識論的統(tǒng)一。
從19世紀30年代黑格爾學派解體的過程中,分化出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人本學或人本主義精神也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傳統(tǒng)??档驴隙ㄖ黧w性,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自然和道德的立法者等,就是要論證人的理性和自由的尊嚴。費希特強調哲學的使命在于按人的概念去說明人的本質,只有人的行動才是決定的尊嚴的東西,人生目的在于實現自我、追求自由。黑格爾則認為,絕對精神只有揚棄自然,發(fā)展到人類社會,才能達到最高階段。只有人是精神,而精神的本質是自由。費爾巴哈在批判繼承近代人文主義思潮、啟蒙思想、英法唯物主義和德國人本主義傳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把人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他的哲學的最高對象。他批判宗教和唯心主義對人的本質的歪曲,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和一部分,但人不是機器或動物,而是有理性的感性實體。他否定前驅者對主體客體關系的顛倒,而把感性的人理解為主體,把自然、現實作為唯一的客體。現實的自然的人自身就是主體(精神)和客體(肉體)的統(tǒng)一,因而主體和客體、思維和存在具有客觀的同一性。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主體性原則的意義,但他過分強調感性的作用,不能唯物辯證地解決主體能動性問題。費爾巴哈力圖用“你”和“我”對話的感性辯證法來代替黑格爾的思維辯證法,但他沒有自覺地制定出唯物辯證法的理論。費爾巴哈哲學的產生和不能擺脫直觀性、形而上學性束縛的困境,表明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參見
德國古典哲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