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
柏拉圖的理念論
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 理念論 ,他認為存在著一個由形式和觀念組成的客觀而普遍可靠的實在世界,即“理念世界”也就是我們的世界觀,而是。理念世界是獨立于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永恒不變的理念是個別事物的“范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在《國家篇》中柏拉圖講到一個布袋戲寓言:洞口上面有類似木偶戲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陰影投到洞壁上,這個犯人看到的只是這些陰影,等到犯人被釋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過是這些東西的陰影,等爬出洞來,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陽,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類,只不過是對真正事物和太陽的摹仿。柏拉圖在寓言中所說的真實事物和太陽,是對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類,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比喻,他認為理念世界比現(xiàn)實世界更真實更完美。
比如遙遠的天體人眼看到的都是那個天體的過去,有時候那顆天體已經(jīng)死亡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假象,而這個假象就不屬于客觀物質(zhì),同樣他也不屬于我們內(nèi)心意識。從而說明了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客觀物質(zhì)。同樣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光線到達眼睛時的事物,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過去,而宇宙瞬息萬變。所以我們看到的宇宙都不是客觀現(xiàn)實的宇宙。
主張唯心論的重要哲學家
喬治·貝克萊、弗里斯、費希特、謝林、叔本華及黑格爾等,還有佛教的經(jīng)典般若心經(jīng)。
羅素
羅素在他的《哲學問題》中,對唯心主義提出了一些解釋。他批判貝克萊的唯心主義把直接的感官認識和真正知道事物的本身含糊化地都歸結(jié)為事物“在我們心靈之內(nèi)”。應(yīng)該說,我們對事物直接的感官性認知——如眼睛直觀看到的、耳朵直接聽到的等,不能說它屬于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而只有我們真正知道事物本身——在思想中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知道事物的精神行為,才是能夠比較準確地表達唯心主義的內(nèi)涵。單純地以“因為事物被我感知,所以事物存在”這樣的表意不清的說法來表述唯心主義是不夠準確的。
參見
本原
唯物主義
現(xiàn)實主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