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縣
歷史
在23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大城是齊國北部邊城,時稱徐州。
公元前250年,燕伐齊,克徐州,更名平舒,取地域廣袤、寬舒安徐之意?!短藉居钣洝吩疲骸捌绞嬲?,以人性寬舒為縣名?!?/span>
公元前247年,燕與趙交換邊城,平舒歸趙。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置36郡,平舒屬鉅鹿郡武垣縣。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shè)東平舒縣(因當(dāng)時代州郡有一平舒縣,故加一“東”字以示區(qū)別),屬幽州渤???。
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東平舒縣改屬冀州河間國(國是當(dāng)時一級行政單位)。
建安末年(公元220年),于東平舒設(shè)章武郡,東平舒為郡治,轄東平舒縣,仍屬冀州。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冀州章武郡改封為章武國,轄東平舒(今大城)、文安(今文安東北部)、章武(今黃驊西南)、束州(今河間東,束城一帶)等四縣。
南北朝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改國為郡,東平舒仍為郡治,轄東平舒、文安、章武、束州、西章武(今舊鎮(zhèn)一帶)等五縣。
北魏登國二年(公元387年),去“東”字為平舒,仍為章武郡治,屬瀛洲。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章武郡,西章武縣劃歸平舒縣,直屬瀛洲。正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景州,轄平舒縣。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改屬河間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罷河間郡,復(fù)置瀛洲,平舒縣屬瀛洲。
五代后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族之遼國,平舒縣被劃入遼國。
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復(fù)平舒縣,改名大城縣,屬霸州。
宋朝大城縣屬河北東路霸州。
金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大城縣屬河北東路益津郡。
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屬中書省霸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屬北平府霸州。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北平府改稱順天府,大城縣屬順天府霸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屬京師順天府霸州,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屬順天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屬直隸省順天府,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大城縣屬河北省。
1938年9月,大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晉察冀邊區(qū)中行署第三專區(qū)管轄,后又先后屬八、九專區(qū)管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大城縣屬天津?qū)^(qū)管轄。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大城縣,其轄區(qū)分別并入任丘縣、靜??h(子牙河以西并入任丘縣,后又劃歸文安縣;子牙河以東并入靜海縣,后又劃歸青縣),改由天津市管轄。1962年3月27日,恢復(fù)大城縣建制,仍屬天津?qū)^(qū)管轄。
1969年,天津地區(qū)行署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zhèn),仍稱天津地區(qū)。1973年,天津地區(qū)更名為廊坊地區(qū),仍轄大城縣。1989年3月,廊坊地區(qū)改稱廊坊市,大城縣隸屬至今。
地理
大城縣位于華北平原中部偏東,子牙河下游,地面平坦,一般海拔高度3至10米,洼地較多。全縣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降。地表土壤以潮土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99.2%,其余為鹽土。
氣候
大城縣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屬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區(qū)。 年降水量596毫米,年均溫11.7℃。
行政區(qū)劃
全縣轄7個鎮(zhèn)、3個鄉(xiāng),計394個行政村。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