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
生平
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后其弟監(jiān)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貶,橫渠遂辭官。歸家后,專注于讀書講學,開創(chuàng)“關學”,名震一時,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辭去太常禮院,回眉縣途中,病逝于潼關館舍。元豐元年(1078年)安葬在眉縣橫渠大振谷父墓南側。其妻郭氏家貧攜子張因往依河南南陽娘家。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寧宗賜謚“明”,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眉伯,從祀孔廟,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儒張子。
主張
橫渠年少時博覽群書,頗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勵下,投身學術研究。出入佛老,終于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儒家思想。
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農(nóng)學等自然科學和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
哲學
與二程的“洛學”不同,橫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而非“理”。通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馮友蘭評價其為中國哲學的一大原創(chuàng)性貢獻。
橫渠哲學從天道說起,由《易傳》的解釋開始,論述宇宙的本體是“氣”。氣的本初狀態(tài)是“太虛”。由于氣具有陰陽這種彼此對立的屬性,因此永遠處于運動狀態(tài)。氣聚則成萬物,氣散則歸于太虛。由此,橫渠得出“萬物本是同一”的結論。他在《正蒙·干稱篇》中把天地、宇宙視為一個大家庭,人應該親近同類和萬物,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橫渠曾提出著名的“橫渠四句”,認為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
著作
張橫渠、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世稱“北宋五子”,《正蒙》一書是張橫渠最后的著作,一生思想的最高總結。
明代沈自彰把橫渠的著作編為《張子全書》。共十五卷(內(nèi)附錄一卷)。內(nèi)容包括《西銘》、《正蒙》、《易說》、《語錄鈔》等哲學論著。題名《全書》,實與《宋書.藝文志》所載卷數(shù)不合,已多散佚,并非全本。
后代
子張因
孫張炎
四世孫張選,隨高宗南渡。
五世孫張晉、張智、張一俊
六世孫張霆
七世孫張日明
八世孫張谷勉
九世孫張士榮、張士名。
十四世后裔州庠張文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