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
生平
早年生活
牛頓出生的房子,位于英格蘭林肯郡埃爾斯索普。
牛頓曾就讀的國王中學。
國王中學窗臺牛頓的簽名。
1643年1月4日(按照現(xiàn)行公歷),艾薩克·牛頓出生于英國英格蘭東密德蘭林肯郡南凱斯蒂文埃爾斯索普的埃爾斯索普莊園。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同樣名為艾薩克的父親剛?cè)ナ?。由于早產(chǎn)的緣故,新生的牛頓十分瘦??;據(jù)傳聞,他的母親漢娜·艾斯庫曾說過,牛頓剛出生時小得可以把他裝進一夸脫的馬克杯中。當牛頓3歲時,他的母親改嫁并住進了新丈夫巴納巴斯·史密斯牧師位于北威特姆的家,而把牛頓托付給了他的外祖母瑪杰里·艾斯庫。年幼的牛頓不喜歡他的繼父,并因母親嫁給他的事而對母親持有一些敵意,牛頓甚至曾經(jīng)寫下:“威脅我的繼父與生母,要把他們連同房子一齊燒掉?!?/span>
據(jù)《大數(shù)學家》和《數(shù)學史介紹》兩書記載:“牛頓在鄉(xiāng)村學校開始學校教育的生活,后來被送到了格蘭瑟姆的國王中學,并成為了該校最出色的學生。在國王中學時,他寄宿在當?shù)氐乃巹熗た死思抑?,并?9歲前往劍橋大學求學前,與藥劑師的繼女安妮·斯托勒訂婚。之后因為牛頓專注于他的研究而使得愛情冷卻,斯托勒小姐嫁給了別人。據(jù)說牛頓對這次的戀情保有一段美好的回憶,但此后便再也沒有其他的羅曼史,牛頓也終生未娶?!?/span>
不過據(jù)和牛頓同時代的友人威廉·斯蒂克利所著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一書的描述,斯蒂克利在牛頓死后曾訪問過文森特夫人,也就是當年牛頓的戀人斯托勒小姐。文森特夫人的名字叫做凱瑟琳,而不是安妮,安妮是她的妹妹,而且夫人僅表示牛頓當年寄宿時對她只不過是“懷有情愫”的程度而已。
從12歲左右到17歲,牛頓都在國王中學學習,在該校圖書館的窗臺上還可以看見他當年的簽名。他曾從學校退學,并在1659年10月回到埃爾斯索普,因為他再度守寡的母親想讓牛頓當一名農(nóng)夫。牛頓雖然順從了母親的意思,但據(jù)牛頓的同儕后來的敘述,耕作工作讓牛頓相當不快樂。所幸國王中學的校長亨利·斯托克斯說服了牛頓的母親,牛頓又被送回了學校以完成他的學業(yè)。他在18歲時完成了中學的學業(yè),并得到了一份完美的畢業(yè)報告。牛頓的學業(yè)成績?nèi)绱藘?yōu)秀,部分原因是為了挑戰(zhàn)和報復一個學校惡霸。劍橋心理學家西蒙·拜昂-柯恩認為,牛頓很可能患有亞斯伯格癥候群。
1661年6月,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在那時,該學院的教學基于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勒奈·笛卡兒等現(xiàn)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伽利萊、尼古拉·哥白尼和約翰內(nèi)斯·開普勒等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1665年,他發(fā)現(xiàn)了廣義二項式定理,并開始發(fā)展一套新的數(shù)學理論,也就是后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在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而大學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而關(guān)閉了。在此后兩年里,牛頓在家中繼續(xù)研究微積分學、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
1667年,牛頓獲得獎學金,作為研究生重返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按照規(guī)定,只有被正式任命的牧師才有資格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研究生,由于持有非正統(tǒng)的宗教觀點,牛頓不愿意成為牧師。但牧師職位的任命沒有最后期限,因此牛頓先獲得了研究生的名額,而牧師職位的任命被無限期地延后了。但是等后來牛頓被任命為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席位時問題就來了,如此重要的職位不可能回避牧師職位任命這一條件。然而,牛頓獲得了查理二世的許可,還是繞開了這一限制。
中年生活
數(shù)學
多數(shù)現(xiàn)代歷史學家都相信,牛頓與萊布尼茨分別獨立發(fā)明了微積分學。根據(jù)牛頓周圍的人所述,牛頓要比萊布尼茨早幾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幾乎沒有發(fā)表任何內(nèi)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給出了其完整的敘述。其間,萊布尼茨已在1684年發(fā)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敘述。兩人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微積分符號,歐洲大陸全面采用萊布尼茨符號,而英國堅持使用牛頓的微積分符號,直到1820年才全面采納萊布尼茲的符號。萊布尼茨的筆記本記錄了他的思想從初期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而在牛頓已知的記錄中只發(fā)現(xiàn)了他最終的結(jié)果。
牛頓與瑞士數(shù)學家尼古拉·法蒂奧·丟勒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后者一開始便被牛頓的引力定律所吸引。1691年,丟勒打算編寫一個新版本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但從未完成它。在1694年這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冷卻了下來。在那個時候,丟勒還與萊布尼茨交換了幾封信件。
1699年初,皇家學會(牛頓也是其中的一員)的成員們指控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微積分成果,這導致了激烈的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學論戰(zhàn)。最終英國皇家學會宣布牛頓是微積分真正的發(fā)明者,斥責萊布尼茨剽竊。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該調(diào)查評論萊布尼茨的結(jié)語是牛頓本人書寫。這場持續(xù)多年的激烈糾紛,沾污了牛頓與萊布尼茨聲譽,直到萊布尼茨在1716年往生后才暫時停止。
牛頓的一項被廣泛認可的成就是廣義二項式定理,它適用于任何冪。他發(fā)現(xiàn)了牛頓恒等式、牛頓法,分類了立方面曲線(兩變量的三次多項式),為有限差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并首次使用了分式指數(shù)和坐標幾何學得到丟番圖方程的解。他用對數(shù)趨近了調(diào)和級數(shù)的部分和(這是歐拉求和公式的一個先驅(qū)),并首次有把握地使用冪級數(shù)和反轉(zhuǎn)冪級數(shù)。他還發(fā)現(xiàn)了π的一個新公式。
他在1669年被授予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席位。在那一天以前,劍橋或牛津的所有成員都是經(jīng)過任命的圣公會牧師。不過,盧卡斯教授之職的條件要求其持有者不得活躍于教堂(大概是如此可讓持有者把更多時間用于科學研究上)。牛頓認為應免除他擔任神職工作的條件,這需要查理二世的許可,后者接受了牛頓的意見。這樣避免了牛頓的宗教觀點與圣公會信仰之間的沖突。
光學
從1670年到1672年,牛頓負責講授光學。在此期間,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棱鏡可以將白光發(fā)散為彩色光譜,而透鏡和第二個棱鏡可以將彩色光譜重組為白光。
牛頓1672年使用的6英寸反射望遠鏡復制品,為皇家學會所擁有。
《光學》。
他還通過分離出單色的光束,并將其照射到不同的物體上的實驗,發(fā)現(xiàn)了色光不會改變自身的性質(zhì)。牛頓還注意到,無論是反射、散射或發(fā)射,色光都會保持同樣的顏色。因此,我們觀察到的顏色是物體與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結(jié)果,不是物體產(chǎn)生顏色的結(jié)果。
牛頓發(fā)現(xiàn)棱鏡可以將白光發(fā)散為彩色光譜。
由此,他得出如下結(jié)論:任何折射望遠鏡都會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顏色的影響,并因此發(fā)明了反射望遠鏡(現(xiàn)稱作牛頓望遠鏡)來克服這個困難。他自己打磨大直徑的鏡片,使用牛頓環(huán)來檢驗鏡片的光學品質(zhì),從而制造出了優(yōu)于折射望遠鏡的儀器。1671年,他向皇家學會展示了自己的反射望遠鏡,隨后出版了自己的光學筆記,后來擴編為《光學》一書。羅伯特·胡克批評了牛頓的某些觀點,牛頓對此很不滿,并退出了辯論會。兩人自此以后成為了敵人,這一直持續(xù)到胡克去世。
牛頓認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組成的,并會因加速通過光密介質(zhì)而折射,他認為薄膜的折射和透射現(xiàn)象可以用光的“波動理論”來解釋,但自己的“微粒理論”才能更好地解釋光學現(xiàn)象,如衍射。1704年,牛頓著成《光學》,其中他詳述了光的粒子理論。他認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組成的,而普通物質(zhì)是由較粗微粒組成,并推測如果通過某種煉金術(shù)的轉(zhuǎn)化“難道物質(zhì)和光不能互相轉(zhuǎn)變嗎?物質(zhì)不可能由進入其結(jié)構(gòu)中的光粒子得到主要的動力(Activity)嗎?后世的物理學家多持波動理論觀點。后來的量子力學則認為光有波動和微粒二重性,稱為波粒二象性,雖然該理論中的“微粒”光子與牛頓理論中的“微?!辈顒e很大。
1675年出版的《解釋光屬性的假說》(An 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牛頓認為粒子間力的傳遞是透過以太進行的。不過牛頓在與神智學家亨利·莫爾接觸后重新燃起了對煉金術(shù)的興趣,并改用源于赫密斯神智學中粒子相吸互斥思想的神秘力量來解釋,替換了先前假設(shè)以太存在的看法。擁有許多牛頓煉金術(shù)著作的經(jīng)濟學大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說:“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煉金術(shù)士?!?但牛頓對煉金術(shù)的興趣卻與他對科學的貢獻息息相關(guān),而且在那個時代煉金術(shù)與科學也還沒有明確的區(qū)別。如果他沒有依靠神秘學思想來解釋穿過真空的超距作用,他可能也不會發(fā)展出他的引力理論。
牛頓使用玻璃球制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靜電發(fā)電機。
力學
牛頓自己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副本,并帶有為第2版所作的修正。
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胡克和佛蘭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jié)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后來在《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現(xiàn)常簡稱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勵和支持下于1687年7月5日出版。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后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牛頓使用拉丁單詞“gravitas”(沉重)來為現(xiàn)今的引力命名,并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在這本書中,他還基于波義耳定律提出了首個分析測定空氣中音速的方法。
《原理》的出版使牛頓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牛頓與其中的瑞士數(shù)學家尼古拉·法蒂奧·丟勒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guān)系,直到1693年他們的友誼破裂。
晚年生活
牛頓在1690年代寫了很多處理圣經(jīng)的文字解釋的宗教小冊子。亨利·摩爾的宇宙信仰和拒絕笛卡兒二元論影響了牛頓的宗教觀念。在他發(fā)給約翰·洛克的一個從未發(fā)表的手稿中,他質(zhì)疑了三位一體的存在性。
皇家鑄幣廠監(jiān)管
1696年,牛頓通過了當時的財政大臣查爾斯·孟塔古的提攜遷到了倫敦作皇家鑄幣廠的監(jiān)管,一直到去世。他主持了英國最大的貨幣重鑄工作,此職位一般都是閑職,但牛頓對該職位非常認真。他估計大約有20%的硬幣是偽造的。偽造貨幣在英國是大逆罪,會被處以極刑。為那些惡名昭著的罪犯定罪是非常困難的;不過事實證明牛頓做得很好。
他掩飾自己的身份而搜集了許多證據(jù),然后公布于酒吧和客棧里。英國法律保留了古老且麻煩的習慣,為的是讓起訴有一定的門檻,并將政府部門從司法中分離開來。牛頓為此當上了太平紳士,并在1698年6月到1699年圣誕節(jié)間引導了對200名證人、告密者和嫌疑犯的交叉訊問。而最后牛頓得以勝訴,并在1699年2月執(zhí)行了10名罪犯的死刑。
也許牛頓最偉大的勝利是以國王法律代理人的身份與威廉·查洛納對質(zhì)。查洛納密謀策動一起假的天主教陰謀活動,然后檢舉那些不幸被他誘騙來的共謀者。在向國會請愿時,查洛納鑄幣廠有償?shù)貙⒐ぞ咛峁┙o造偽幣者,并請求國會允許他檢查鑄幣廠的生產(chǎn)過程以證明他的。他還請求國會采納他所謂的“無法偽造的造幣過程”及“打擊假幣的計劃”。此時,牛頓被激怒了,并開始著手調(diào)查,以查出查洛納做過事情。在調(diào)查中,牛頓發(fā)現(xiàn)查洛納參與了偽幣制造。他立刻起訴了查洛納,可是因為查洛納在高層有一些朋友,所以他被無罪釋放了,這讓牛頓感到不滿。在第二次起訴中,牛頓提供了確鑿的證據(jù),并成功地使查洛納被判處大逆罪。1699年3月23日,查洛納在泰伯恩行刑場被車裂。
1701年,牛頓辭去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后。在改革對低成色貨幣和偽幣的流通和懲罰上鍛煉了他的能力。牛頓在1717年通過安妮女王法案創(chuàng)立了在金幣和銀幣之間的聯(lián)系,非正式的把英鎊錢幣從銀本位轉(zhuǎn)移到了金本位;這在當時是重大的改革,相當程度的增加英格蘭的財富和穩(wěn)定。1705年,安妮女王授予牛頓爵士身份,牛頓是第二個被授勛的英國科學家,第一個是弗蘭西斯·培根。
皇家學會會長
1703年牛頓成為皇家學會會長和法國科學院的會員。他曾在《原理》的初版中使用了天文學家約翰·佛蘭斯蒂德的數(shù)據(jù),后來他與約翰交惡,約翰不許他出版自己的星圖。牛頓于是在《原理》的后續(xù)版本中系統(tǒng)性的刪除了約翰的全部數(shù)據(jù)。
逝世
威斯敏斯特教堂內(nèi)的牛頓之墓。
牛頓于1727年3月31日[儒略歷:1726年3月20日]在倫敦逝世,于西敏寺舉行國葬,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國葬的自然科學家。
1970年代,對牛頓頭發(fā)的化學分析顯示其中水銀含量比正常值超出50多倍,最可能的解釋是他從事煉金術(shù)所致。汞中毒可能解釋牛頓晚年的一些怪異行徑。
牛頓之墓位于西敏寺中殿,墓地上方聳立著一尊牛頓的雕像,其石像倚坐在一堆書籍上。身邊有兩位天使,還有一個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紀念他在科學上的功績。
英格蘭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為牛頓寫下了以下這段墓志銘:
自然哲學與宗教觀點
牛頓反對將宇宙解釋為一部純粹的機器,譬如一座大鐘。他說:“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卻不能解釋誰讓行星運動起來的。上帝統(tǒng)治萬物,知曉所有做過和能做的事?!?/span>
牛頓在《圣經(jīng)》與早期教會父老上的研究也值得注意。牛頓寫作了一些圣經(jīng)批判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兩處著名圣經(jīng)訛誤的歷史變遷》。牛頓還擺放了一座與傳說日期公元33年4月3日相符的耶穌·基督受難像。他亦嘗試,但未成功地,去尋找《圣經(jīng)》中隱藏的消息(參看圣經(jīng)密碼)。
牛頓可能拒絕了教會的三位一體教義。在少數(shù)的觀點里,T·C·普菲岑邁爾(T.C. Pfizenmaier)認為他更像是持有東方東正教三位一體觀,而不是西方天主教、圣公宗和大部分新教教派的觀點。在他的時代里,牛頓(與不少活躍于皇家學會和查理二世宮廷的人士一樣)被指是玫瑰十字會的會員。
在他的一生中,牛頓寫作了比自然科學更多的宗教學著述。他相信一個理性的主觀世界(immanent world ),但他卻拒絕萊布尼茨和巴魯赫·斯賓諾莎深信的萬物有生論。因此,有序且動態(tài)的(ordered and dynamically informed)宇宙可以被理解,而且必須以主動的理性(active reason)去理解,但是這個完美且注定中的宇宙,必須有規(guī)律地運行。牛頓堅持認為,由于不穩(wěn)定性的累積和緩慢增長,必須有神的不斷干預來改良宇宙這個系統(tǒng)。為此,萊布尼茨諷刺牛頓說:“神必須時不時地給他造的鐘上發(fā)條,否則這個鐘就會停擺??雌饋?,他沒有能力讓這個鐘永遠運行?!?/span>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批評牛頓的光學是“粗野的反思方式”,但黑格爾武斷的自然哲學觀點也使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在科學界名譽掃地
牛頓在宗教思想上的影響
牛頓與羅伯特·波義耳的機械論學說被理性主義作者提升成了泛神論和狂熱論的一個可行替代選項,并為東正教傳教士與宗教自由主義(Latitudinarian)一類的異見傳教士有保留地接受了。這樣,科學的清晰簡潔,使得無論是在迷信者還是無神論者中,均無人可以企及,亦無人可以駁斥之。而與之同時,英國自然神論者的第二波浪潮使用了牛頓的發(fā)現(xiàn)來論證“自然宗教”的可能性。
威廉·布萊克的名畫《牛頓》。在這幅畫中,牛頓被貶低為一位“神學幾何學者”。
波義耳的機械論宇宙觀給出了不利于啟蒙時代前的“魔法思想”和基督教神秘元素存在基礎(chǔ)的抨擊。牛頓通過數(shù)學證明的方式完善了波義耳的思想,并且,也許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普及也是非常成功的。打比方說,如果原來的世界是干涉主義的上帝所統(tǒng)治之世界的話,那么牛頓就將它變成了用理性及普遍原理進行設(shè)計的上帝所創(chuàng)造之世界。這些原理讓每個人都能去獲取知識,讓每個人都能在此生此世積極地追求自身目標,并讓每個人都能用自身的理性力量來完善自我。
牛頓視上帝為造物者,因此認為在面對著所有生物之宏偉時,祂的存在便是不容否認的。但他的上帝觀產(chǎn)生了無法預見的神學結(jié)果,如同萊布尼茨指出的那樣,上帝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地從世界事務(wù)中隱退了:對干涉的需要只會證明上帝作品中的一些瑕疵,而這對一個完美且全能的造物主來說是不可能的事。萊布尼茨的神正論(theodicy)將上帝與參與祂的創(chuàng)造物的行為中分離開,從而消除了上帝在“罪惡問題”中承擔的責任。于是,對世界的理解便降低到了個體原因的水平,而人類,如同奧多·馬夸德(Odo Marquard)所認識的那樣,應為修正和消滅罪惡承擔責任。
從另一方面說,宗教自由主義和牛頓學說的思想對千禧年主義的產(chǎn)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千禧年主義是一個相信機械論宇宙觀的宗教派別,但其在實際上與狂熱論和神秘論如出一轍。啟蒙運動為了消滅它而與之進行了艱苦的斗爭。
世界末日的觀點
在1704年的一本手稿中,牛頓描述了他試圖從《圣經(jīng)》中提取出科學的信息,據(jù)他估計,世界將不會在2060年前終結(jié)。在預言中他說道:“我提到的這點并沒有斷言終結(jié)的時間,而是為那些頻繁預測終結(jié)時間的空想者們輕率的臆說畫上句號,每當他們的預言失敗時,便給神圣的預言帶來了恥辱?!?/span>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選擇了科學先驅(qū)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和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于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lǐng)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gòu)于其上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不容廢棄。
牛頓基于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tài)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于政治系統(tǒng)中,以提倡固有的權(quán)利;重農(nóng)主義者和亞當·史密斯將心理學和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于經(jīng)濟系統(tǒng)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里。蒙博多和塞繆爾·克拉克一開始抵制牛頓的觀點,但后來他們重新解讀了牛頓的想法,使之與自己的宗教觀念相融合。
牛頓運動定律
著名的三大運動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亦稱慣性定律)指出,一個靜止狀態(tài)的物體趨向于保持靜止狀態(tài),而在勻速運動中的物體趨向于保持勻速狀態(tài),除非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它闡述了力和慣性這兩個物理概念,解釋了力和運動狀態(tài)的關(guān)系,并提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特性——慣性,是物理學中一條重要的基本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 指出,作用于一個物體上的作用力 F {\displaystyle F} 等于其動量 p {\displaystyle p} 隨時間的變化率。在數(shù)學上,可寫成 F → → --> = d p → → --> d t = d d t ( m v → → --> ) = v → → --> d m d t + m d v → → --> d t {\displaystyle {\vec {F}}={\frac {d{\vec {p}}}{dt}}\,=\,{\frac 4aary2c{dt}}(m{\vec {v}})\,=\,{\vec {v}}\,{\frac {dm}{dt}}+m\,{\frac {d{\vec {v}}}{dt}}\,} 。假定式中的質(zhì)量為常量,則可消去第一項 v → → --> d m d t {\displaystyle {\vec {v}}\,{\frac {dm}{dt}}\,} 。將加速度定義為 a → → --> = d v → → --> / d t {\displaystyle {\vec {a}}\ =\ d{\vec {v}}/dt} ,則可得出著名的等式 F → → --> = m a → → --> {\displaystyle {\vec {F}}=m\,{\vec {a}}\,} 。這說明了一個物體的加速度與作用在物體上的合力成正比,與其質(zhì)量成反比。在米-千克-秒的度量衡系統(tǒng)下,質(zhì)量的單位為千克,加速度為米每二次方秒,力為牛頓(為紀念他而命名)。
牛頓第三定律指出,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等值反向的反作用力。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沿同一直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牛頓的蘋果
牛頓的一則著名的故事稱,牛頓在受到一顆從樹上掉落的蘋果啟發(fā)后,闡示出了他的萬有引力定律。漫畫作品更認為,掉落的蘋果正好砸中了牛頓的腦門,它的碰撞讓他不知何故地明白了引力。約翰·康杜特,牛頓在皇家造幣廠時的助理及牛頓外甥女的丈夫,在他有關(guān)牛頓生活的著述中提到了這件事:
問題不在于引力是否存在,而在于它是否能從地球延伸到如此遠,還能夠成為保持月球在軌道運行的力。牛頓發(fā)現(xiàn),如果讓該力隨距離的平方反比而減少,所計算出的月球軌道周期能與真實情況非常好地吻合。他猜想同樣的力也導致了其他的軌道運動,并因此將之命名為“萬有引力”。
被稱為牛頓蘋果樹后代的一顆蘋果樹,發(fā)現(xiàn)于劍橋大學的植物種植園。
同時代的作家威廉·斯蒂克利牧師在他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中記錄了1726年4月15日他在肯辛頓與牛頓的一次談話,在該次談話中,牛頓回憶了“從前,引力的概念進入了他的腦海。在他正在沉思時,蘋果的下落引起了他的思考。為什么蘋果總會垂直地落在地上,他心中想到。為什么就不能走側(cè)面或者向上升,卻永遠地朝向地球的中心。”相似的說法還出現(xiàn)在伏爾泰的著述《Essay on Epic Poetry》(1727)中:“艾薩克·牛頓爵士在他的花園里散步,首次想到了他的引力體系,接著便看見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span>
這些描述都可能夸大了牛頓本人自己敘述的在家(埃爾斯索普莊園)里靠窗坐著時,看見蘋果從樹上掉落的故事。
許多棵樹都被稱作是牛頓所描述的“那棵蘋果樹”。牛頓的母校國王中學表示當年該樹是這所學校買來的,在一些年后被連根拔起運到了校長的花園中。而當今擁有埃爾斯索普莊園所有權(quán)的國民信托的職員則認為在他們花園中的那棵樹正是牛頓所描述的那棵。原來那棵樹的一棵后代現(xiàn)在還能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大門外看見,它位于牛頓當年居住并從事研究的屋子下面。
名言
法國數(shù)學家約瑟夫·拉格朗日常常說牛頓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天才,他還曾經(jīng)評價牛頓是“最幸運的,因為我們已經(jīng)無法再創(chuàng)立一個世界體系了。”
有觀點認為牛頓本人對他自己的成就非常謙遜,1676年,在他寫給羅伯特·胡克的一封信現(xiàn)了一句名言:
但有兩位作家John Gribbin 和 Michael White 認為,這其實是牛頓對胡克(身材矮小并駝背)的諷刺,而不含有——或除此外不含有——謙遜的意味 :
牛頓在一篇回憶錄中寫道:
著述
《流數(shù)法》(Method of Fluxions ,1671)
Of Natures Obvious Laws & Processes in Vegetation (1671–75)有關(guān)煉金術(shù)未完成的作品
《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De Motu Corporum in Gyrum ,1684)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1687)
《光學》(Opticks ,1704)
《作為鑄幣廠主管的報告》(Reports as Master of the Mint ,1701-1725)
《廣義算術(shù)》(Arithmetica Universalis ,1707)
《簡編年史》(Short Chronicle )、《世界之體系》(The System of the World )、《光學講稿》( Optical Lectures )、《古王國年表,修訂》(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Kingdoms, Amended )和 De mundi systemate 在他死后的1728年出版。
《兩處著名圣經(jīng)訛誤的歷史變遷》(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wo Notable Corruptions of Scripture ,1754)
紀念
文化影響力
牛頓只在去世前不久才和幾個朋友談到受蘋果啟發(fā)的事,并且蘋果只是落在他面前,沒有砸中他。2010年,為慶祝英國皇家學會成立350周年,皇家學會把一部分科學著作原稿的電子版上傳到網(wǎng)上。其中的一份牛頓好友威廉·斯蒂克利于1752年出版的回憶錄就澄清了牛頓與蘋果樹的故事。南京大學、天津大學、汕頭大學、英國劍橋三一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拿大約克大學及日本東京大學都曾將牛頓老家的蘋果樹的后裔的枝條栽種到自家校園。
1983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名為《牛頓的蘋果(英語:Newton"s Apple)》的電視教育節(jié)目,共播出十余年。該節(jié)目90年代時曾引進中國。
流行文化
美國蘋果公司最早的標志就是牛頓和他的蘋果樹。但這個標志過于復雜,也不適合進行矢量化處理(商業(yè)公司流行把Logo以矢量圖的形式繪制和保存,以保證Logo在放大很多倍以后,細節(jié)也不失真),后來被放棄了。
美國蘋果公司最早的Logo就是一幅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看書的鋼筆繪畫,由該公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羅納德·韋恩所設(shè)計。雖然沒有資料證明蘋果公司的名稱是否也來源于或部分地來源于牛頓的蘋果,但蘋果公司確實曾推出過一款名為牛頓的操作系統(tǒng)(見牛頓操作系統(tǒng)(英語:Newton OS))及同名PDA(見Apple Newton)。
在2015年開播的日本特攝劇《假面騎士Ghost》中,牛頓為其中一個幽靈眼魂。
在2014年上線的日本RPG游戲《大航海時代V》中,牛頓除保留科學家身分外,也成為一名可由玩家扮演的航海家。
牛頓和他的蘋果經(jīng)常成為科學題材電子游戲的寵兒。如在2009年由Petri Purho開發(fā)的游戲《蠟筆物理學》中,玩家需要在最后一關(guān)想辦法讓蘋果砸醒打盹的牛頓。在2005年推出的中國游戲《幫助牛頓》(Help Newton)中,玩家需要通過各種辦法讓游戲中的蘋果飛到牛頓手中。而在2016年推出的2D打架游戲《科學格斗》(Science Combat)中,玩家可以操縱牛頓用落地的蘋果攻擊對手,還可以用三棱鏡射出的光線攻擊對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