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迪奧·阿巴多
早年
1933年,出生于一個藝術世家,祖上三代都是藝術家。
1941年,開始學習音樂。
1949年,得到指揮大師伯恩斯坦鼓勵,立志終身從事音樂。
1955年,在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鋼琴。
1956年,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跟隨斯瓦洛夫斯基(H.Swarowsky)學習指揮。
1958年,在美國唐格伍德的庫塞維茨基國家指揮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1963年,赴紐約參加第一屆米特羅普洛斯國際指揮比賽榮獲第一名,隨后獲得雷納德·伯恩斯坦推薦,在紐約愛樂一個樂季中作為助理指揮。
中年與晚年
偶然,指揮大師卡拉揚在電視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揮,遂邀請他于1965年8月14日到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中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這次成功的演出是阿巴多職業(yè)上的轉折點。
1968年,成為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席指揮。
1971年,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簽訂終身指揮合約。
1973年,率領維也納愛樂樂團在日本、韓國、中國巡回演出。
1979年,接替普列文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08年
1981年,成為歐洲室內(nèi)樂團藝術顧問。
1982年,創(chuàng)辦了斯卡拉愛樂樂團。
1986年,出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
1989年,接替卡拉揚出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
2000年,罹患胃癌。
2002年,在柏林愛樂樂團的崗位上退任 。
2002年,經(jīng)療養(yǎng)后復出,并出任琉森音樂節(jié)管弦樂團藝術總監(jiān)。
2014年1月20日,于博洛尼亞的家中去世,享年80歲 。
風格
阿巴多的指揮尊重原譜,非常有生氣。他最拿手的曲目是德國、奧地利作曲家的大型管弦樂作品。錄有貝多芬交響曲(DG)、門德爾松交響曲(DG)、馬勒交響曲(DG)。
正面評價
阿巴多的支持者則認為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是對作曲家的尊重,把樂曲內(nèi)容準確的呈現(xiàn),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為“第二個托斯卡尼尼”。
阿巴多上任倫敦交響樂團后,成功挽救了當時質(zhì)素低下的百年老牌樂團,令倫敦交響樂團起死回生,并能于后來與柏林愛樂樂團及維也納愛樂樂團并稱歐洲三大樂團。
雖然阿巴多并沒有如柏林愛樂樂團前幾任首席指揮那樣致力訓練樂團,但是他卻大大擴增了樂團的曲目范圍,與新派作曲家合作亦較頻繁。
另外,阿巴多近幾年錄制的唱片較以往受歡迎,尤其是他與琉森節(jié)日管弦樂團合作錄制的馬勒《第二交響曲》更被普遍認為是該樂曲其中一個最出色的版本,樂評家李歐梵教授在《我的音樂往事》一書中提到他曾被此錄音感動至流淚。
阿巴多亦以經(jīng)常與年輕樂手合作而著名,他是1978年所組成的歐盟青年管弦樂團的發(fā)起人及音樂總監(jiān),亦于1986年組成馬勒青年管弦樂團。
負面評價
部分樂迷認為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令樂曲變得較為沉悶乏味,演繹大型編制的樂曲并不理想,只適合指揮一些小品。
與此同時,有樂迷指出阿巴多接任成為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后,并沒有致力于訓練樂團,以致該團的素質(zhì)下降。不過,亦有許多人對此持相反之意見。
此外,亦有人認為阿巴多的指揮動作即興性太強,令人難以捉摸。
軼聞
阿巴多的才華早就引起卡拉揚的注意及賞識,他在世時曾經(jīng)說:“當今年輕一輩的指揮家中,就屬阿巴多和梅塔最優(yōu)秀”。
2007年9月,阿巴多由于其醫(yī)生的建議,宣布停止參與所有的指揮活動。但兩個月后,他又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亞指揮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