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革命
背景
1740至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以普魯士奪取原屬哈布斯堡王室統(tǒng)治下的奧地利西里西亞地區(qū),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丈夫洛林的弗朗茨·約瑟夫公爵即位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結果告終。哈布斯堡——洛林家族雖保住了神圣羅馬帝國皇位,但丟失了實利——歐洲紡織業(yè)中心、富裕的西里西亞。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發(fā)誓將從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Frederick II,即著名的腓特烈大帝)手中奪回此地。為此,在大臣文策爾·安東·菲爾斯特·馮·考尼茨-里特貝格(WenzelAnton Furst Von Kaunitz-Rietberg,1711-1794)的協(xié)助下整軍經武,改革軍隊。建立瑪麗亞·特蕾西亞軍事學院,啟用名將道恩等人,并儲備作戰(zhàn)經費。
同時,向西擴張的俄羅斯與普魯士發(fā)生沖突,欲奪取波羅的海出口的俄羅斯打算吞并東普魯士。而追隨俄羅斯的瑞典亦打算收復波美拉尼亞領土和其位于歐洲大陸的重要據(jù)點斯德丁港。
另外,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法國與普魯士曾締結同盟。但腓特烈在奪取西里西亞后對與法國配合作戰(zhàn)并不熱心,甚至坐觀成敗,致使法軍在布拉格戰(zhàn)敗。同時,因法國奉行路易十四時代定下的萊茵河“天然邊界”擴張政策,與欲統(tǒng)一德意志而向萊茵河方向發(fā)展的普魯士發(fā)生利益沖突。
而英法之間的矛盾,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而更加激化。英國在戰(zhàn)爭中未能取得重大利益(殖民地、商貿霸權),同時喬治王朝共主邦聯(lián)的大陸部分——漢諾威受到法國優(yōu)勢陸軍的一再威脅。而奧地利軍隊的表現(xiàn)令英國感到無法保證漢諾威的安全,故欲與普魯士接近,借助其強大的陸軍保衛(wèi)漢諾威。而法國欲借攻打漢諾威將英國拖入陸戰(zhàn),抵消其海軍的作戰(zhàn)優(yōu)勢,保護法國在北美及印度的殖民地和商業(yè)利益。
行動
首先進行外交行動的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接受杰出的外交官考尼茨-利特貝格的提議,破棄與英國的同盟,轉而與法國結盟??寄岽牡桨屠?,任奧地利駐法大使,努力說服法王路易十五,但遭到冷遇。數(shù)百年來,尤其是三十年戰(zhàn)爭以來法奧一直為死敵,在法國人心中已成定式。考尼茨于是尋求路易的情婦蓬帕杜夫人幫助。在其勸說和自身權衡下,路易下定決心廢止與普魯士的同盟關系,與奧地利結盟。
接著,考尼茨回任奧地利首相,并出使圣彼得堡,勸說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與奧地利結盟。同時,法國外交官與間諜、著名的“雙面騎士”路易·德·波蒙也在圣彼得堡活動,以勸說俄國與法、奧結盟。其時俄國已與英國談判,并締結《俄英條約》。法、奧以阻止普魯士坐大為理由、以戰(zhàn)勝后俄國將分得東普魯士為承諾勸說俄國放棄與英國、普魯士結盟。1756年5月1日,三國簽訂《凡爾賽條約》,締結攻守同盟,規(guī)定任何一國受到攻擊,各盟國有義務保護。后歐洲一部分國家如西班牙、瑞典、薩伏伊以及德意志一些邦國如巴伐利亞、薩克森相繼加入。
另一方面,1756年1月16日,普魯士與英國于倫敦締結《白廳條約》,同樣為攻守同盟。后葡萄牙以及一些德意志邦國如黑森-卡塞爾加入。
結果
外交革命最終使歐洲兩大軍事同盟形成,而其中英法于海外有殖民地利益之爭(北美、印度、非洲),使軍事沖突擴展至全球。1756年5月17日,英對法宣戰(zhàn);同年8月29日,普魯士不宣而戰(zhàn),入侵薩克森。七年戰(zhàn)爭最終爆發(fā)。英國前首相、歷史學家溫斯頓·丘吉爾認為七年戰(zhàn)爭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