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
生平
早年生涯
黃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殿試,有司奏花綸第一,練子寧次之,黃子澄又次之。而朱元璋以丁顯與夢相符,擢為狀元,子寧次之,綸又次之,三人皆拜修撰。而第二甲馬京、齊麟為編修,吳文及三甲蔡福南為檢討。黃子澄抑置三甲,為翰林庶吉士,后亦授修撰 。
黃子澄初時任職編修,后來升至修撰,伴讀東宮;后來又升至太常寺卿。明惠帝朱允炆為皇太孫時,曾經(jīng)坐在東角門問黃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么辦?”黃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jiān)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后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 敝煸蕿赏馑脑?,加強了將來削藩的決心 。
建議削藩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莸塾幸庀鞣瑢S子澄說:“先生還記得當年東角門的對話嗎?”黃子澄叩頭說:“不敢忘記!”黃子澄便與齊泰計議。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諸王,在先帝在位時,做了很多違法的事情,削除他們是名正言順?,F(xiàn)在要向諸王問罪,最好先是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除周王是剪除燕王的手足。”商議完畢,第二天向明惠帝匯報 。
適逢有人報告周王朱橚犯法,于是惠帝命令李景隆率兵襲擊并生擒了他,而周王的供詞牽扯到了湘王、代王等諸王。于是明惠帝將周王和岷王朱楩貶為平民,將代王朱桂囚禁在大同,將齊王朱榑囚禁在應天,湘王朱柏身亡。又將周王一事下到燕議罪,燕王朱棣上書再三援救?;莸塾[書惻然,說此事應當停止了。黃子澄與齊泰進行規(guī)勸,沒有結(jié)果,出去之后兩人互相說道:“而今事勢如此,怎么能不做一決斷?”第二天又向皇上進言說:“現(xiàn)在所擔心的只有燕王了,應當趁他生病時前去襲擊?!被莸郦q豫道:“朕即位不久,連罷諸王,如又削燕王,我怎么去向天下解釋呢?”黃子澄回答說:“要先發(fā)制人,不要為人所制?!被莸塾终f:“燕王智勇雙全,善于用兵,雖然有病,恐怕突然襲擊他也難以謀取?!贝耸履酥?。
于是朝廷命令都督宋忠調(diào)遣防邊官軍駐扎開平,挑選精壯的燕王府護衛(wèi)隸屬宋忠麾下,并將護衛(wèi)胡騎指揮關(guān)童等召入京城,以削弱燕王。又調(diào)北平永清左、右衛(wèi)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在臨清練兵,耿瓛在山海關(guān)練兵,以控制北平。這些全是齊泰、黃子澄的主意。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借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子澄卻說:“不如放他們回去,以示對他并未懷疑,這樣便可襲而取之?!苯Y(jié)果朱棣三子獲準回去。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叛亂,朱棣在文武官員面前哭著發(fā)誓說:“陷害諸王,并非天子之意,而是奸臣齊泰、黃子澄所為?!?
靖難之役
開始惠帝信任黃子澄與齊泰,迅速發(fā)兵削藩。但這兩人本是書生,軍事并不是他們的長處?;莸叟衫蠈⒐⒈挠懛?,初戰(zhàn)不利。黃子澄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足以憂慮?;莸勐爮狞S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 。李景隆接任后,表現(xiàn)更令人失望,連敗于鄭村壩、白溝河,喪失軍隊輜重、士兵馬匹數(shù)十萬。不久,又敗于濟南城下。惠帝急忙將李景隆召回,赦免其死罪。黃子澄痛哭,請治其罪,惠帝不聽。黃子澄拍著胸脯說:“大勢已去,我推薦李景隆而誤國,萬死不足以贖罪?!?
朱棣乘著李景隆戰(zhàn)敗之時,上書朝廷,大力批評黃子澄和齊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職,但仍暗中與二人議事。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在東昌大破燕軍后,惠帝在建文三年正月恢復了黃、齊二人的官職,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夾河戰(zhàn)敗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職 。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逐漸逼近南京,惠帝謀求與朱棣談和,便把黃子澄和齊泰眨謫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黃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蘇州,與知府姚善倡義勤王。姚善上奏說:“黃子澄之才足以抵御災難,不應當將他拋棄在清閑僻遠之地,而令敵人高興?!被莸壅冱S子澄回京,未至而應天失陷。黃子澄想與姚善航海求救兵。姚善不同意,于是便與前袁州知府楊任圖謀舉事,被人告發(fā),都被逮捕。黃子澄被送到應天,朱棣親自詰問他,黃子澄在朱棣面前抗辯不屈,被凌遲處死,家族不論老幼俱被斬殺,幸存的婦女則遭到慘無人道的凌虐 。
黃子澄有一子改名換姓為田經(jīng),幸免于難,到了明仁宗時獲赦,有子孫黃表,在明武宗時考取進士 。清朝時期,清高宗為建文諸臣平反,黃子澄追謚 忠愨 。
作品
黃子澄因被明成祖誅殺,作品遺稿散失殆盡?,F(xiàn)見諸史志的,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y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 。
評價
清高宗弘歷:“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張廷玉《明史》:“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fā),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
趙遜顏《過太常祠》:“如公節(jié)義振義秋,不負科名第一流。晁錯計紓憂更切,景隆薦誤恨難收。一朝鼎鑊君臣薄,異代蒸嘗奸宄羞。最是傷心株連處,還多十族入雙眸。”
參考文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