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之戰(zhàn)
秦國崛起
周王室東遷之后,秦人逐步擴張自身領地。歷經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擊敗周邊戎族,征服了關中地區(qū)。因為關中地區(qū)是周王室的故地,相對富庶。所以,秦國有了在中原地區(qū)爭霸的實力,成為與晉國、楚國的霸主級別強國。殽之戰(zhàn),晉國擊敗秦軍,暫時遏制秦國的東擴勢頭。春秋中后期的麻隧之戰(zhàn)中,晉國率諸侯聯軍大敗秦軍,秦國受到較大打擊。
三家分晉后,魏國擴張勢頭更盛。戰(zhàn)國初年,魏國出兵秦國,占據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秦國多次反攻西河地區(qū),由于實力無法和魏文侯變法后的魏國抗衡,都沒有成功。秦國暫時無力對中原地區(qū)形成威脅。秦孝公為了奪回河西之地,決心通過延攬人才、變法等方式來增強自身實力。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在秦國實施。商鞅的分兩次進行,首次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于公元前347年。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富國強兵,奠定秦國在戰(zhàn)國七雄的雄厚實力,對秦國的崛起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魏國遭受到諸侯聯軍打擊,實力嚴重受損 ,對河西之地的控制下降。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趁著魏國實力受損的時機,從新占據河西之地。之后,秦國繼續(xù)進攻魏國,迫使魏國向秦國割讓部分魏國故地。自此,秦國崛起為戰(zhàn)國中的最強大國家。
從魏國奪取的土地,被秦國用作東進的橋頭堡,秦國進一步繼續(xù)東向擴張。秦國的東向擴張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六國。
函谷關之戰(zhàn)
在關東多國支持下,魏王驅逐提倡魏國向秦國附庸的張儀,改用提倡聯合抗秦的公孫衍為相。同時,支持聯合抗秦的惠施前往魏國,促使魏國與周邊各國共同抗擊秦國東擴。
在魏國的倡導下,與秦國接壤的三晉韓、趙、魏決定聯合抗擊秦國的東擴。同時,為了壯大聯合炕秦的聲勢,三國還聯合燕、楚,形成五國合縱。
公元前318年,以楚懷王為縱長,韓、趙、魏、燕、楚五國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又游說秦國后方義渠攻打秦國,配合聯軍。五國聯軍很快進攻到函谷關。
由于秦國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函谷關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五國聯軍中的楚、燕兩國離秦國較遠,并不直接受到秦國東擴的威脅,對于聯合攻秦采取消極態(tài)度。三晉的韓、趙、魏由于實力有限,雖然積極進攻函谷關,卻屢次被擊退,一直未能奪取函谷關。
同時,秦國避免兩線作戰(zhàn),秦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給義渠,以緩其威脅。義渠國君認為秦國送厚禮其實是暫時的策略,秦國強大終對義渠不利,便乘五國攻打秦國的機會,出兵襲擊,大敗秦軍于李帛。然而,這一戰(zhàn)并未影響全局。
公元前317年,韓、趙、魏、燕、楚五國聯軍師老兵疲。五國聯軍中,積極進攻函谷關的韓趙魏三國軍隊,實力受損嚴重。秦國認識到,反擊聯軍的時機到達。同年,秦國派遣庶長樗里疾率秦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聯軍。在秦軍反擊下,三國聯軍退到修魚。修魚之戰(zhàn)中,秦軍大敗趙將趙渴、韓奐,俘虜韓將申差,斬殺聯軍八萬二千人。歷時兩年的函谷關之戰(zhàn),以秦軍大勝、聯軍慘敗的方式告終。
影響
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7年的函谷關之戰(zhàn),五國聯軍攻至函谷關時敗退。因為,秦軍大敗聯軍,秦國的東向擴張勢頭,難以被繼續(xù)遏制。雖然這場戰(zhàn)爭使得關東(函谷關以東)各國大為震恐。
但是關東各國為了自身利益,長期陷于,“四塞之國”的秦國進一步向東方擴張,最終在秦王嬴政時期,秦統(tǒng)一中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