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為什么要殺死伍子胥?真相是什么
吳王夫差殺死伍子胥的真實原因揭秘,絕非為了女色那么簡單,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身在東南的吳國,利用楚國陷入南北兩線作戰(zhàn)的有利時機,堅決果斷地發(fā)動了柏舉之戰(zhàn),攻克郢都,取代了楚國南方霸主的地位。但吳國霸業(yè)的頂點也是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為什么看起來強大無比的吳國在短暫的輝煌之后就迅速地被越國所消滅了呢?
從輝煌到落幕
自從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以中原先進的射法、御法和車戰(zhàn)陣法教授吳國之后,吳國的水陸軍力都獲得了顯著增強,并不斷向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
到吳王闔盧即位的時候,吳國漸次吞并了大別山以東的多數(shù)戰(zhàn)略要地,將楚國逼入了戰(zhàn)略守勢。
正是在這個時候,從楚國叛逃而來的伍子胥向吳王闔盧提出了一個對后來吳楚戰(zhàn)爭走向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的“三師肆楚”計劃。
這個計劃具體地說,就是派出多支小股軍隊從不同的方向騷擾楚國。
表面上要藉助多方向、多波次的騷擾疲敝楚軍,更深刻的目的則是隱藏己方的戰(zhàn)略意圖,使楚國在吳國會不會大舉攻楚、會從哪個方向大舉攻楚的問題上產(chǎn)生戰(zhàn)略誤判。
我們今天回望吳楚戰(zhàn)爭的歷史,倘若大舉攻楚,吳國的進攻線路無外乎兩條:
最直接選擇的是沿著長江溯流而上。
這條線路距離雖然短,但因為春秋時代長江兩岸開發(fā)有限,通航狀況不好,加之吳國地處下游,仰攻楚國,在地利上將處于劣勢。
吳國攻楚的另一條線路看起來似乎更為迂遠。
那就是繞過大別山,沿淮水,從隨棗走廊的北端往南對楚國實施灌頂攻擊。
和溯江而上比起來,這條進軍線路的距離明顯更長,而且吳軍要通過淮水和隨棗走廊,必須得到途中兩個諸侯小國即蔡國和唐國的配合。
但它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戰(zhàn)役發(fā)起的突然性大大增強,楚國將很可能因此陷入猝不及防的被動境地。
在伍子胥的“三師肆楚”計劃實施六年以后,吳國終于等來了對楚國實施致命一擊的機會。
公元前506年秋天,楚國攻蔡。力不能支的蔡國向吳國發(fā)出了求援信號。加之此前楚國令尹子常因索賄而扣留唐國國君唐成公,蔡、唐兩國與吳國結成了同盟。
攻楚的道路已經(jīng)為吳軍敞開了。
在唐、蔡兩國的引導下,吳軍沿淮水,在淮汭棄船登陸,迅速通過了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和冥阨三處要塞,突然出現(xiàn)在了漢江東岸。
楚國被吳軍長驅千里的奇襲打了個措手不及,五戰(zhàn)皆敗,楚昭王被迫放棄郢都出逃,吳國取得了對楚作戰(zhàn)的決定性勝利。
郢都的失陷讓楚國遭遇了春秋以來最致命的打擊,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基本退出了中原爭霸的行列。
但取代楚國的吳國在討論接下來的發(fā)展戰(zhàn)略時,新任吳王夫差卻和破楚功臣伍子胥發(fā)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
夫差一心想要北上威服齊、晉,完成楚國未靖的霸業(yè);
但伍子胥卻一再提醒夫差應該首先南下消滅越國,解除吳國的后顧之憂。
后世無數(shù)史家在讀到吳國的北上與南下之爭的時候,異口同聲地批評夫差愚蠢,指責他對越國的威脅視而不見,好大喜功,最終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的確,從純粹的軍事戰(zhàn)略的角度去分析,夫差釋越不擊,北上攻齊的做法的確有嚴重的缺陷:
從吳國崛起的歷史經(jīng)驗看,它之所以能夠以小搏大,在柏舉之戰(zhàn)中擊潰強大的楚國,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是,公元前506年的春天,晉國、齊國等18國諸侯在召陵會盟,共謀伐楚之事。他們在北方的作為牽制了楚國大量的兵力,客觀上配合了吳國的軍事行動,才讓吳國有機可乘,在這年秋天攻破郢都。
現(xiàn)在吳國如果北上爭霸,勢必與晉國、齊國迎頭對撞,當初的友邦隨即就會變成敵國,再加上南方伺隙進攻的越國,吳國極有可能重蹈當初楚國兩線作戰(zhàn),終于失敗的覆轍。
但如果我們從國家心態(tài)和文化屬性的角度去分析,就會理解夫差的北上策略并不是他的一時糊涂,而是歷代吳王一脈相承的基本國策。
回溯歷史,吳國的稱王獨立直接受惠于中原文明的輸入,這個地處東南的蠻夷之邦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姬姓長房的血統(tǒng)。
因此,北上中原,重回華夏文明的懷抱是吳國最大的政治要求。
明顯的證據(jù)就是公元前544吳國公子季札出訪北方的這一趟旅行。
他先后訪問的國家中,魯國、衛(wèi)國、鄭國和晉國都是姬姓諸侯,唯一的例外齊國又是與周室關系最為密切的姻親。
從出訪的對象選擇看,重回周室、認祖歸宗的意味非常強烈。
在后來的黃池會盟上,吳王夫差提出要當盟主的理由是:
于周室,我為長!
——《史記·吳太伯世家》
他的意思同樣是希望中原各國能夠正式承認吳國作為姬姓長房的血統(tǒng)與身份。
和積極爭取融入中原不同的是,對南方的越國,吳國的政策基本是被動反應式的。
在吳王闔盧攻占郢都之后,越王允常趁吳國虛國遠征的契機發(fā)動對吳國的偷襲。
因此吳王闔盧回師之后,為了復仇,舉兵攻越,不幸被新任越王勾踐所傷,不治而亡。
夫差繼位吳王之后,又是為了報仇,發(fā)動了對越國的戰(zhàn)爭,到勾踐卑辭請降,戰(zhàn)爭遂告結束。
從兩任吳王闔盧和夫差的對越政策看,越國始終不是吳國對外政策的關注焦點。
因為即便消滅了越國,吳國仍然無法擺脫東南蠻夷的固有形象,只有北上才能實現(xiàn)從夷狄到華夏的身份轉變。
這種特殊的身份焦慮是楚國人伍子胥很難理解的。
因此當他從軍事戰(zhàn)略的角度對夫差提出優(yōu)先對越的中肯建議時,不但不能獲得夫差的共鳴,反而一再激起他的反感,甚至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和自己親手擊敗的楚國一樣,吳國最終也沒能實現(xiàn)稱霸中原的宏愿,甚至它還不如楚國,連本來擁有的東南半壁也被越王勾踐奪了去。
但吳國從輝煌到落幕的坎坷歷程卻實在讓人敬佩:
敬佩的不是吳國稱霸中原的政治野心,而是它堅持融入華夏文明的執(zhí)著態(tài)度;是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魅力和開放包容的吸引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