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是誰 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簡介
鄧禹,東漢時期跟著光武帝劉秀打天下的開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其在東漢開國中的作用就相當于蕭何之于劉邦之于西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是鄧禹的卓越功績。想知道鄧禹是誰嗎?一起來看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簡介。
鄧禹是誰?
鄧禹(2年-58年),字仲華,今河南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一位。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yè),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xié)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
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謚號元侯。
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簡介
鄧禹少時聰慧
鄧禹少時敏慧,13歲便能誦詩,后游學長安。時劉秀也游學于長安,鄧禹雖年幼,但見劉秀后,知其非常人,遂跟隨劉秀,數(shù)年后方歸家。
王莽末年,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各地豪強紛紛擁兵自立。公元23年,劉玄稱帝,年號更始,鄉(xiāng)里豪杰多推鄧禹起事,鄧禹不肯從。更始帝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不久命劉秀往定河北鎮(zhèn)撫州郡。鄧禹聞訊,即杖策北渡,追至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地,始與劉秀相見。
天下大亂 鄧禹識得明主
劉秀大喜,遂留鄧禹同宿,做徹夜長談。鄧禹進言說:“更始雖都關西(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今山東(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shù),三輔假號,往往髃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于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yè),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后漢書·鄧禹列傳》)。
劉秀大悅,對鄧禹深為敬重,令左右呼鄧禹為鄧將軍,每遇大事,必與商討。
不久,河北割據(jù)勢力王郎起兵叛漢,鄧禹隨劉秀被迫離薊(今北京城西南角)至信都(在今河北省邢臺西南),得軍數(shù)千人,令鄧禹率領,攻拔廣阿(在今河北省隆堯東)。劉秀舍城樓上,披輿地圖,指示鄧禹說:“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鄧禹說:“方今海內肴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乎?”(《后漢書·鄧禹列傳》)。劉秀聞后非常高興。
這期間,劉秀選任將領,多先征詢鄧禹意見,而鄧禹每有所舉,均當其才,因而劉秀深敬其知人。后劉秀派蓋延攻擊清陽不下,為敵所困,曹操率軍大破敵解圍,生獲其大將。繼而又隨劉秀連克邯鄲及諸州郡,河北略定。
更始二年(公元24年),青州兵西入函谷關。更始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jù)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于是。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2萬往,并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欣為赤眉將軍,左于為軍師將軍,引兵。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山西省南部地區(qū))。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jīng)戰(zhàn)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但數(shù)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shù)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zhàn),大破敵軍,斬樊參。于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余萬,共擊鄧禹。
鄧禹交戰(zhàn)失利
初戰(zhàn),鄧禹失利,樊崇戰(zhàn)死。天黑后雙方停戰(zhàn),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為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jié)中郎將弭強,將其斬殺,收得節(jié)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shù),遂定河東。
同月,劉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鄉(xiāng)縣北)即帝位,派使者持節(jié)拜鄧禹為大司徒。并說:“制詔前將軍禹:深執(zhí)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笨鬃釉唬骸晕嵊谢?,門人日親?!瘮貙⑵栖?,平定山西,功暛尤著。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寬。今遣奉車都尉授印綬,封為酂侯,食邑萬戶。敬之哉”(《后漢書·鄧禹列傳》)!鄧禹時年二十四歲。
鄧禹平定河東 大軍連連戰(zhàn)勝
河東既定,鄧禹又率得勝之師于汾陰(今山西省寶鼎)渡河,入夏陽(今陜西省韓城東南)。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引其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同抗拒禹,鄧禹敗其軍。這時赤眉軍已進入長安,赤眉軍軍紀不好,百姓不知所歸。聞鄧禹軍紀律嚴明,沿途秋毫無犯,故所向披靡,降者日以千計。“禹所止輒停車住節(jié),以勞來之,父老童耭,垂發(fā)戴白,滿其車下,莫不感悅,于是名震關西”。(《后漢書·鄧禹列傳》)光武帝甚為高興。
鄧禹帥軍攻入長安城
鄧禹部眾皆勸入關,直接進攻長安。但鄧禹卻取持重態(tài)度,不欲速進,面諭諸將說:“不然。今吾觽雖多,能戰(zhàn)者少,前無可仰之積,后無轉饋之資。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銳未可當也。夫盜賊髃居,無終日之計,財谷雖多,變故萬端,寧能堅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廣人稀,饒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徹養(yǎng)士,以觀其弊,乃可圖也”(《后漢書·鄧禹列傳》)。于是乃引軍北向栒邑(今陜西旬邑縣),所過郡縣,陸續(xù)歸附。
光武帝因關中未定,而鄧禹又久不進兵,遂下詔催促鄧禹進兵長安,鎮(zhèn)撫,詔曰:“司徒,堯也;亡賊,桀也。長安吏人,遑遑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zhèn)慰,系百姓之心”(《后漢書·鄧禹列傳》)。鄧禹仍堅持前意,派軍攻取上郡(今陜西榆林東南)諸縣,留將軍馮愔、宗歆守枸邑。自統(tǒng)主力平定北地(今甘肅慶陽和寧夏吳忠一帶)。但馮愔、宗歆二人爭權相攻,馮愔遂殺宗歆,因而反擊鄧禹。鄧禹遣使問計于光武帝,光武帝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說是護軍黃防。光武帝猜馮愔、黃防不能久和,回報鄧禹說:“縛馮愔者,必黃防也”(《后漢書·鄧禹列傳》)。一個月后,黃防果然抓住馮愔。
鄧禹受封梁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光武帝遣使者更封鄧禹為梁侯,食四縣。時鄧禹赤眉內亂,西走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鄧禹探得長安空虛,遂引軍西來,倍道兼行,徑入長安,屯兵于昆明池(在今西安市西南),大饗士卒。
鄧禹引兵與延岑戰(zhàn)于藍田,不克。漢中王劉嘉向鄧禹投降。但劉嘉相李寶倨慢無禮,被子鄧禹斬殺。李寶弟收集李寶余部攻打以禹,并殺將軍耿欣。自馮愔反叛后,鄧禹威信稍損,又乏食,歸附的人又相繼離散。此時赤眉軍復攻長安,鄧禹與其相戰(zhàn),敗走,退至高陵,軍士饑餓,皆食棗菜。光武帝讓鄧禹還,告誡鄧禹說:“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后漢書·鄧禹列傳》)。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奉劉秀之命進擊赤眉的鄧禹,因“慚于受任無功”(《資治通鑒》卷四十一),率部至湖縣(今陜西潼關東),邀馮異共同迎戰(zhàn)赤眉軍。馮異認為赤眉軍尚強,應放其過去,東西夾擊才能獲勝。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邀功心切,急于迎戰(zhàn)。鄧弘率部與赤眉軍大戰(zhàn)整日,赤眉軍佯敗棄輜重退走,車上盡裝泥土,僅用豆子覆蓋在表面,鄧弘軍士卒爭相取食。赤眉軍乘機還軍猛攻,鄧弘軍大敗。鄧禹、馮異合兵救之,赤眉軍退。禹復戰(zhàn),大敗,死傷3000余人,只帶24騎逃歸宜陽。馮異亦被擊敗,棄戰(zhàn)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縣西),堅壁自守。
鄧禹交戰(zhàn)連連失利
鄧禹因此戰(zhàn)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數(shù)月后,拜右將軍。延岑自敗于東陽后,與秦豐聯(lián)合。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鄧禹與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于匡在鄧擊敗延岑,鄧禹追至武當,再破其軍,延岑,逃往漢中,其眾皆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光武帝因鄧禹功高,又封其弟鄧寬為明親侯。
“禹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遠名埶”(《后漢書·鄧禹列傳》)。鄧禹有十三子,各讓其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yǎng)子孫。光武帝更加重用鄧禹。中元元年,再行司徒事。
漢明帝即位后,以鄧禹為先帝元勛,拜為太傅,當年病逝,終年57歲,謚元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