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謚號和廟號有什么區(qū)別?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還是謚號?
歷史上的帝王,我們經(jīng)常會用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來稱呼他們,而不是直接叫他們的名字。
實際上,高祖、武帝、太宗這些稱號,都是他們?nèi)ナ篮螅笕藢λ麄円簧^是非的評價??梢詤^(qū)分為謚號、廟號。
那么謚號和廟號又有什么區(qū)別?使用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謚號
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據(jù)他生前事跡、道德修養(yǎng)等情況,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稱號。
據(jù)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等人考證,謚號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
周朝時,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獲得謚號的資格。
漢朝規(guī)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資格獲得謚號。
唐朝規(guī)定職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資格獲得謚號。
而文人士子的謚號則由其親友或門生故吏所贈,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不具備官方性質(zhì)。
謚號最初只有“美謚”、“平謚”,是后人對先人功績的懷念。而那些作惡或沒有貢獻(xiàn)的國君,死后就沒有謚號。用沒有謚號來表示“惡謚”。
“惡謚”同樣起源于周代。周厲王在位期間的,死后就被謚為“厲”。
此后,清晰、明確的謚法逐步完善??鬃印⒚献訛榇淼娜逭邽榱诉_(dá)成將謚法作為以禮教來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fēng)氣的目的,編寫了《謚法解》一書,這本書就成為后世謚法施行時的重要依據(jù)。
然而到了秦朝,秦始皇覺得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大逆不道,干脆廢除了謚號,自稱“始皇帝”,他的子孫就是二世、三世。
漢朝獨尊儒術(shù)后,謚法重新興起并逐漸規(guī)范。
三國時魏國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為烈祖明皇帝,被世人所嘲笑。因為謚號只有死后才能獲得。而曹睿本人也只活了36歲就英年早逝,以致魏國大權(quán)被司馬氏篡奪。
南陳被滅之后,后主陳叔寶被俘虜回了長安,于公元604年去世。同一年,隋文帝楊堅去世,楊廣即位。楊廣覺得陳叔寶當(dāng)皇帝時十分荒唐,就給他定了一個“煬”的謚號(著名的惡謚,昏君的代名詞)。
當(dāng)時的楊廣雄才大略、意氣風(fēng)發(fā),大隋朝也空前強(qiáng)盛。誰曾想隋朝在楊廣的折騰下很快就分崩離析,被唐朝所取代。而唐朝給楊廣的謚號居然跟南齊東昏侯、南陳后主一樣也是“煬”,不能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南宋時,大奸臣秦檜死后,朝廷給了他一個“忠獻(xiàn)”的美謚,還追封他為申王。后來的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把謚號改為“謬丑”,算是給這位被千古唾罵的大奸臣蓋棺定論。
到了明清,皇帝和重臣的謚號由禮部負(fù)責(zé)擬定。
明朝時,文壇領(lǐng)袖、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臨死前遲遲不肯閉眼。身邊人都很詫異。他的老同事、另一位重臣楊一清握著他的手告訴他朝廷已經(jīng)給他定了“文正”的謚號。彌留之際的李東陽聽到后居然激動到要起來,可見“文正”這一謚號對士大夫來說是多么的珍貴(北宋名臣范仲淹死后的謚號也是“文正”,此后“文正”成了文人士大夫畢生的最高追求)。
清朝時,謚號的擬定愈發(fā)嚴(yán)格。
曾國藩因為其平定太平天國、推動洋務(wù)運動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績,死后的謚號也是“文正”(整個清朝只有8個人獲此殊榮)。另一位名臣張之洞知道后覺得連曾國藩都能得“文正”這樣的謚號,他死后也不會差到哪里去。誰知他死后只得了個“文襄”的謚號;別說“文正”了,連李鴻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謚號高十多個級別。
廟號
廟號,顧名思義,是指君主死后在太廟立室祭祀時所使用的名號,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皇時期被廢止過,歷朝歷代都有沿用。廟號和謚號最大的區(qū)別是只有君主能享有廟號。
比如:劉邦,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劉徹,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
經(jīng)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刪減和重新擬定,西漢真正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位:
太祖高皇帝劉邦
太宗孝文皇帝劉恒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連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都沒有廟號,可見早期廟號有多么嚴(yán)格。
至于劉秀,盡管沒有改朝換代,但他的皇帝不是祖先傳下來的,而是靠自己打下來的,也算開國皇帝,所以謚號:光武皇帝;廟號:世祖。
廟號早期只有一、兩個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擁有。
唐朝以前對過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漢光武帝,而不稱廟號。
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成了各種褒義詞的堆砌,因此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朝代的創(chuàng)立者廟號叫太祖比較普遍,緊接著是太宗,后面的皇帝則要結(jié)合他們在位時候的表現(xiàn)給予相應(yīng)的廟號。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廟號叫做太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把他改為成祖,以此贊揚明成祖開創(chuàng)了小宗繼承大統(tǒng)的先河(本來帝統(tǒng)屬于建文帝一脈)。嘉靖給朱棣提高廟號是因為他自己也是藩王宗室繼承大統(tǒng)(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無子,朱厚熜是他的堂弟),抬高朱棣就是抬高自己。朱厚熜本人的廟號是世宗。
年號
與謚號和廟號相比,年號開始使用的時間最晚,是漢武帝時候創(chuàng)建用來紀(jì)年的一種名號,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
此后只要新皇帝登基,通常都會下詔從第一年的年中、或是第二年年初改元更換年號。
明朝以前,大多數(shù)皇帝都會改元兩次以上,也就是說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可以使用多個年號。使用年號最多的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先后使用了18個年號。
年號在中國民國建立時候被正式廢止,改用“民國紀(jì)年”。所以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年號是“宣統(tǒng)”。至于袁世凱稱帝后使用的年號“洪憲”則不被后世所承認(rèn)。
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漢武帝劉徹在打獵時候捕獲了一只獨角獸,因此改元為“元狩”,一方面是紀(jì)念這次打獵活動,另一方面則昭示要對匈奴開戰(zhàn)(狩有對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劉秀登基后,天下還有眾多割據(jù)勢力,所以他的第一個年號是“建武”,意為還要繼續(xù)征戰(zhàn)。
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后將年號改為“大業(yè)”,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業(yè)的雄心壯志。他在位期間營建東都、修隋朝大運河、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巡視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最終導(dǎo)致國家崩潰,“大業(yè)”這個年號就成了他最大的諷刺。
武則天是個年號控,遇到大事就換年號,剛登基時用“天授”,是告訴天下人她當(dāng)皇帝是天命所在,后來改元“長壽”,表達(dá)自己期望長壽的愿望;為了紀(jì)念洛陽明堂落成又改元“萬歲通天”(電影《狄仁杰通天帝國》的通天,就是取自這個年號)。
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tǒng)”和“天順”——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洪武、永樂、宣德、弘治、正德、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后世也用年號來稱呼這些皇帝。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