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代少數民族都是幼子繼承制?而漢族卻是長子繼承制?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在嫡長子繼承制之前有一個禪讓制就是誰能力高人品好就選賢舉能把領導的位置讓給他。在大禹之前都是這樣。直到大禹的兒子啟把自己父親的領導人位置繼承過來之后,中華民族的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度。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的壽命也不斷提高,生殖能力也在進步。統治者的孩子不再只是一個,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所以最后發(fā)展為嫡長子繼承制。這是漢族王朝一致的傳統,甚至如果皇帝廢長立幼會被看做不利于國之根本。雖然也出現過幼子奪嫡的情況,但是主要的繼承制還是嫡長子繼承制。
與漢族恰恰相反少數民族經常是幼子繼承制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第一點與生活方式有關,漢族生活方式是傳統的刀耕火種,在克服了古代以來對于土地的利用率太低的問題,漢族人民學會了差時種植。并且能夠對土地循環(huán)利用一年四季都可以靠著土地上的收成生活,而且來年還可以繼續(xù)播種靠著一塊地過一輩子甚至延續(xù)到后代這是農耕文明的神奇之處所以漢族人安土重遷,很少會離開家鄉(xiāng)。子女長大也只會成家立業(yè)但不會離父母太遠所以兒子都在身邊就要走一定的規(guī)則來安排兒子。
而相比較漢族來說的少數民族,游牧文明的影響下經常發(fā)生遷移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是狩獵的獵物和自己養(yǎng)育的牛馬但是這些獵物早晚會捕獵到絕種,而養(yǎng)育牛馬的草地也會被牛馬啃到草原荒漠化這樣就讓游牧民族不得不不斷遷移尋找新的生活地盤。而兒子長大之后就會盡快被安排出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地盤離自己的父母相對來說很遠,最后父母死的時候就會把遺產留給自己最近的兒子和還沒有分居出去的小兒子所以游牧民族是幼子繼承制。
第二個原因就是民族習慣問題。因為漢族需要傳承的東西很多,比如生產技術,治國理政的方法,書本知識很多很多所以在漢族的長子能夠比幼子學習的更多,如果一個太子從小時候就開始學習為君之道肯定能夠比他的弟弟們更加利于國家的治理利于國家的發(fā)展所以習慣性讓大兒子繼承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
而游牧民族就沒有太多的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他們需要的是技術和體力的較量,技術肯定是長子更加優(yōu)秀但是體力肯定是幼子更加強壯所以只有更加孔武有力的友幼子才更有精力帶領家族發(fā)展尋找新的領土。
除了以上的兩個原因還有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原因那就是游牧民族的婚俗習慣讓人難以接受,弟弟可以取嫂子,兒子可以娶繼母這樣下來孩子是誰的并不好判斷所以認為我最后一個兒子肯定是自己的兒子大兒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習慣性幼子繼承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