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流域那個消失的民族:遼國是怎么滅亡的?
歷史上,完顏阿骨打起兵滅遼是遼滅亡的直接原因,但遼以那樣一種“打不過人家”的方式覆滅,與其內部的“不安”也有很大關系。耶律阿保機通過契丹族的世選制成為契丹迭剌部首領,從而登上契丹政治舞臺創(chuàng)立了遼。世選制是契丹固有的傳統(tǒng),與“立嫡以長,不以賢”的世襲標準不同,是采用一定范圍的“擇選”方式來選出領袖,并有任期限制。所以,當他將皇位繼承權限定在其直系后代,改變了這一“世選制”傳統(tǒng)后,便遭到了同樣具有世選權利的親兄弟的挑戰(zhàn)。其后,他任命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但遭到以皇后為首的各大草原部落阻撓,耶律倍最終未能以太子身份登上皇位。
此后,遼的幾位皇帝——耶律德光、遼世宗、遼穆宗、遼景宗也都是以世選方式登上皇位。直到遼景宗在外戚和漢族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冊封太子,封建世襲制度才真正在遼確立,但世選派的影響仍然很大,遼興宗、遼道宗、遼天祚帝三朝內部的激烈都與此有關。從歷史角度看,世選制和世襲制兩派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并由此導致遼內部的激烈,這也是遼滅亡的原因之一。此外,遼的邊疆政策也留下后患。遼初統(tǒng)一東北的渤海國后,主要方略轉為南侵中原,因此對東北地區(qū)采取了“遷人棄地”的做法。在遼初,這是正確舉措,但在中后期,這里的軍事力量就顯得薄弱,《契丹國志》載:“景宗乾亨元年,自東丹國南遷,契丹經營河朔,不復顧。 ”
隨著遼國疆域的不斷擴大,契丹人口數量卻沒有相應地快速增加,可是遼的統(tǒng)治者沒有注意到其中的利害關系,反而在其統(tǒng)治的廣袤區(qū)域內,分地建城,派兵駐防,如此一來,遼的經濟壓力增大。到遼中期,這一問題已經日漸顯露,成為擺在遼統(tǒng)治者面前的一大難題。大安九年(1093年)冬,蒙古族部落首領磨古斯率軍進犯,遼軍與之展開血戰(zhàn)。雖取勝,但也付出巨大代價。同時,由于遼將更多力量投入西北防務,東北轉而采用羈縻 (jīmí籠絡懷柔控制之意)統(tǒng)治策略,更多依靠女真部族首領維系對女真各部的控制,這就為其后女真起兵滅遼埋下了伏筆。
雖然遼名義上仍保持對東北的管轄,但實際上,遼統(tǒng)治者很少干預這里的事務,各小部族紛紛自立,特別是女真部族發(fā)展很快,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女真部落集團。最終,遼天祚年間,東北女真變亂,遼國隨之土崩瓦解。族群失散了,文字失傳了,文明失落了,這一切似乎發(fā)生在一夜之間。于是,我們忍不住想問:那個曾經強盛的王朝,真的存在過嗎?當我們尋訪在遼沈大地,我們忽的有一種感覺:他們留給我們的或許不僅僅是一份歷史記憶。請繼續(xù)關注“找尋遼河流域那個消失的民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