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武舉制度由何時開始?
武則天科舉制首先是從文舉開始的,選拔的都是經國治世的文才,因此文舉是科舉制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文舉的科目是很多的,明經、明法(通曉法令者)、明字(通曉書法者)、明算(通曉術算者)、進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種,后來漸漸演變?yōu)橹恢匾暶鹘?、進士兩科。
這兩科最初只是試策,也就是根據經義和時務寫作論文,后來逐漸轉變?yōu)檫M士科注重詩賦,明經科注重“帖經”和“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意揭開一頁,將左右兩邊遮住,中間只露出一行,再用紙?zhí)w三字,令應試者填充(填空)。所謂墨義,則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默寫)。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以考中,而寫作詩賦則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學才能,所以進士科及第很難,當時流傳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舉制度也是她執(zhí)政時期開始的。武舉主要選拔將才,與文舉比較,其重要性不及文舉,武舉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舉的進士。
歷史上的武舉開始于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宋代規(guī)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吳兵法(孫子、吳起)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于軍事技術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后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但明代的軍事職位多半由世蔭承襲,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來的,武舉選將只是個補充形式。
清代的情況就大不相同。從制度上看,基本沿襲明末,考試程序、辦法等也沒有多少變化,但由于清朝統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因此對武舉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清代武官雖然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由武舉出身的次之,但武舉出身者數量不斷增大,在軍中占有相當比例,由于封建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宋代時規(guī)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吳兵法等。到了明朝時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
至清朝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后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宋以前并沒有“武狀元”之設。首名武狀元產生于宋神宗時,為福建人薛奕,后與西夏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北宋徐徽言(文進士出身,后棄文習武,徽宗授武狀元)等等。我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0)“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并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①一般認為,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正式出臺。自此以后,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網羅武備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舉偏重于技勇,重點是馬上槍法,而整個制度還不夠完備,只能說是武舉的創(chuàng)制時期。宋代開始,武舉被納入整個科舉體系之中,確定了三組考試的程序和外場考武藝、內場考策論兵書的考試辦法,武舉制度臻于規(guī)整。元代武舉廢止不行。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