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始皇成了暴君而漢武帝卻成了仁君?
兩位帝王做同樣的一件事,為同樣的目的,甚至用同樣的手段: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泰始皇打擊六國貴族,漢武帝打擊同姓王;秦始皇遷地方六國貴族到京師,漢武帝也一樣遷地方富戶到京師;秦始皇殺地方豪強,漢武帝也一樣殺郭解等地方豪強;秦始皇打匈奴,漢武帝也打匈奴。為什么秦始皇所作所為是,漢武帝就不是?為什么秦始皇是暴君,漢武帝就不是?
網(wǎng)絡(luò)配圖
其實,一切皆因為評判者不同,致評判結(jié)果有異。首先評判秦始皇的是漢朝人(賈誼),而不是秦朝人,而首先評判漢武帝的是漢朝人(司馬遷),而不是秦朝人。后朝評價前朝大多不會好,這是為證明自己合法性之必須,只有使勁地抹黑前朝,證明今朝最好、最優(yōu),才能爭取民心。要是說前朝的好,讓人留戀前朝,豈不是要鼓勵人們“反清復(fù)明”?所以,漢朝君臣評價秦朝,大多不會好,要是曾經(jīng)“苦秦久矣”,就更不會給好話。
而漢朝史家司馬遷評當朝皇帝,就算因受宮刑心里不爽,也不好說露骨的壞話,這樣,從最初始就少一點壞話流傳的機會。而后世評價漢武帝,畢竟他不是自己一死,即國家大亂并亡國,也不好給太差的壞評。
網(wǎng)絡(luò)配圖
即便如司馬光所說,“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將漢武帝視同秦始皇,但仍然一分為二地認為: “孝武能尊之道,知所統(tǒng)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皆出自《資治通鑒》)給漢武帝說了一堆溢美之詞。
尤其是,評判秦始皇的是儒家,而不是法家,評判漢武帝的基本上是儒學(xué)出身的仕人,而不是法家。儒家與法家本來就是冤家, “儒家總是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總是指責儒家迂腐、空談”(馮友蘭語),大有敵對之意。在戰(zhàn)國和秦朝,法家春風得意,備受君王歡迎,而儒家作為復(fù)古的流派處處碰壁,成為世人眼里的“無用之學(xué)”,惶惶如喪家之犬。秦朝滅亡后,漢朝皇帝開始反思法家弊病,不敢大張旗鼓地推行法家,儒家開始慢慢得勢,到漢武帝時,以董仲舒所代表的“儒家”被推崇為獨尊之術(shù), “儒家”這才算是真正的得勢于天下。
網(wǎng)絡(luò)配圖
儒法矛盾,決定了漢初賈誼這些儒生對法家是沒有好態(tài)度的,對采用法家而不采用儒家的秦始皇,儒家也是沒有好態(tài)度的。在儒家眼里,法家本來就是卑鄙、粗野之流派,自然也就將秦始皇所作所為視為卑鄙、粗野之。秦始皇已死,不可能從墳?zāi)估锱莱鰜恚?“暴君”的帽子一戴就是兩千年。而漢武帝是開創(chuàng)獨尊儒術(shù)的人,自然更容易獲得后世掌握話語權(quán)的儒生們的好感,不會給太差的評價。歷史對兩個其實都行的帝王的評價分也就在于此。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