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災沒糧食吃的時候為什么不吃蝗蟲呢?是因為蝗蟲都不夠吃
華夏文明是農(nóng)耕文明孕育起來的,而中國自古就是個農(nóng)業(yè)大國,但也十分依靠農(nóng)業(yè)。一旦發(fā)生災荒,輕則家破人亡,重則國家動蕩,像元末和明末的農(nóng)民起義都是伴隨著災荒的。往往是百姓沒飯吃,政府賑災還做得也不到位,這就很容易形成大股難民,朝廷就很難控制了。災荒還往往伴隨著瘟疫,所以災荒嚴重的地區(qū),往往是十室九空,要不就餓死病死了,要不就逃荒去了。
我們這里僅討論蝗災的問題,那就是蝗災來了為什么災民不吃蝗蟲呢?要知道蝗蟲的蛋白質(zhì)含量也是很高的。
其實一開始老百姓確實不吃蝗蟲,唐代以前蝗蟲還被稱作蝗神,百姓不僅不吃它,還要敬拜它,原因當然是想讓它快點走。這畢竟是封建迷信,后來還是有了第一個吃螃蟹,不對,是吃蝗蟲的人,這個人名氣還很大,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人吳兢在《貞觀政要》中記載了一個唐太宗吞蝗的故事。貞觀二年,京師蝗蟲大起,大臣上報災情,唐太宗聽聞很動容,但沒有蹦出晉惠帝司馬衷那句“何不食肉糜?”,而是提出要親自去災區(qū)看看。
看到災情后,唐太宗更加動容,隨手抓了一只蝗蟲,還說了這么一段話:“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逼鋵嵕褪钦f:“你敢吃糧食,我就吃了你!”然后放嘴里就吃了。唐太宗此舉既表現(xiàn)出自己愛民如子,又號召百姓去吃蝗蟲,可謂一舉兩得。一時間,官員們有樣學樣,拿起蝗蟲就是吃,而災區(qū)的老百姓也開始興起吃蝗蟲了。
那么為什么還是有大量的災民餓死呢?是他們沒吃蝗蟲嗎?他們確實沒吃蝗蟲,但不是不想吃,有兩個原因,一是吃不到,二是不夠吃。
蝗蟲雖然多,但是人家來無影去無蹤,幾天就能將你地里幾畝糧食吃完,你卻不能把它一下全吃完。還有就是災民本來就餓得有氣無力了,哪還有力氣和精力去捉蝗蟲吃呢?所以蝗蟲也不是想吃就吃的。
再者,我們從能量和食物鏈的角度來分析。假設百姓種的糧食剛好夠吃,而這些糧食被蝗蟲吃了,百姓又吃完了所有的蝗蟲,但這其中伴隨著大量的能量損失。所以老百姓就算把蝗蟲全吃完可能都不頂用,蝗蟲都吃不到,只能挨餓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