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哪些人死后才能擁有謚號?除了皇帝還有誰
所謂謚號,就是一個人(泛指皇帝)一生的功過,頗有蓋棺定論之意,一般皇帝才有謚號,但是偶爾大臣也有,甚至有的老百姓也有,于是大家避免不了疑問了:謚號到底是怎么來的呢?怎樣的人才配有謚號?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私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xiàn)。秦時秦始皇認為有臣議君、子議父之嫌,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nèi)仍存在。
長短字數(shù)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余字,字數(shù)不定,情況較為復雜。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 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 懿都是褒謚,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 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zhì)帝、沖帝、 少帝(后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是惡謚,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謚為思宗。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后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亡國君主稱末帝。另外 孫權(quán)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 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惠文)等。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fā)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
明清時期,謚法內(nèi)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及人員的謚號字數(shù)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于經(jīng)常被后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穆(岳飛)、陶靖節(jié)(陶淵明)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