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中,楚國為什么屢屢敗給晉國?
春秋之際,五霸爭雄。齊國因管仲而率先稱霸,但那只是曇花一現(xiàn),管仲死后,齊桓公的霸業(yè)也已江河日下了。而真正繼承齊國霸業(yè)的,非晉即楚。事實上,二百多年的春秋歷史,更像是一部晉楚爭霸的歷史。以下是晉國和楚國的簡介:
1.晉國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它的首任國君是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其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晉國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由此可見,晉國實力,在春秋時代絕對是首屈一指。
事實上,春秋時期的晉國歷史可謂是縱橫排闔,激蕩人心。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重耳繼位后,在城濮之戰(zhàn)中大敗楚國,一戰(zhàn)而霸。晉襄公時期,晉國又先后在肴之戰(zhàn)和彭衙之戰(zhàn)中大敗秦國,繼其父晉文公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zhàn)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jīng)略北方,在鞌之戰(zhàn)中大敗齊國后,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zhàn)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后連敗秦、狄,并在鄢陵之戰(zhàn)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yè)的巔峰。
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陜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qū) 。也正因如此,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晉國獨占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2.楚國
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與晉國不同的是,楚國的爭霸之路在春秋時代可謂異??部?。楚國在周文王、武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zhàn)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chuàng)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而之后,每當楚國相北進中原之際,總是大敗于晉,爭霸之路異常艱難。
由上觀之,晉楚長達數(shù)百年的爭霸,晉國勝多敗少,而楚國則是屢敗于晉??梢哉f,晉國是楚國爭霸的最大障礙,是楚國入主中原的最大強敵。那么,為何楚國屢敗于晉國呢?
在小編看來,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楚國國力、軍力不及晉國。
一方面,楚國雖大,但山川縱橫,人口密度太小,即使密度大,在那個時代也很難招兵,所以兵不多。反觀晉國,盡管地盤沒有楚國的大,但人口密度和數(shù)量遠遠大于楚國。須知,在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人口多寡往往決定國力強弱、決定戰(zhàn)爭勝負。
另一方面,楚國的軍隊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蠻夷,不服中央管教,楚軍內部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團結的現(xiàn)象。而晉國位居黃河流域,國民大多擺脫了愚昧狀態(tài),懂得團結抗敵。
第二:楚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威望上,都遠遜晉國。
戰(zhàn)爭是政治行為,是為政治目的而服務的,所以決定戰(zhàn)爭結果的不僅僅在戰(zhàn)場,而在朝堂之上。晉國政治開明,賢君名將層出不窮,而楚國則相對政治落后,君主和將領的才能無法與晉國相抗衡。
此外,晉國是周天子親封的同姓諸侯國,是中原各國公認的盟主老大。而楚國則是蠻夷地區(qū)興起的一個外來國家,許多中原小國對其嗤之以鼻。因此,在晉楚爭霸期間,中原小國往往支持晉國而反對楚國。這就足以說明晉國的威望遠強過楚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