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有著怎樣的宗教特色?他們的教義是什么
錫克教徒的著裝和服飾一直以來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許多國家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頭裹長巾、胡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的錫克教徒打扮成了人們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賓德·辛格制定了錫克教徒必須遵守的為正義而進行圣戰(zhàn)的五條“卡爾薩戒律”稱為“5k“標志:kesh(終生蓄長須發(fā)),kangh(戴發(fā)梳),kacc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
這5件事在錫克教中具有特殊含義。蓄長發(fā)、長須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志。加發(fā)梳是為了保持頭發(fā)的整潔,也可以促進心靈修煉。戴鋼手鐲象征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jié)。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穿短衣褲是為了區(qū)別于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不過,今天的錫克教男子平時很少穿短衣褲、佩短劍,但蓄發(fā)、加發(fā)梳、戴鋼手鐲仍然極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頭發(fā)之后,再包上一條長長的頭巾,成為錫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雖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錫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為錫克教徒強調(diào)勤勞、勇敢,而且內(nèi)部團結(jié),互為兄弟。錫克寺往往就是該教的慈善中心。
錫克教允許吃肉,但禁止吃按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換句話說穆斯林認為合法的食物,錫克教就認為是非法。
錫克教的信仰核心是上師,按印北旁遮普方言有兩個解釋:一是指上帝是永恒的真上師,二是指上帝的仆人是上師。上師是指不受“生死輪回”所控制,又能彰顯上帝本性的神仆,所以錫克教教徒相信從第一代到第十代的上師全部具有相同的上師精神,他們的教訓就是啟示上帝真名的上師話語。這種上師精神和話語,從第十代上師古賓信以后,就傳承給“經(jīng)典上師”──格蘭斯沙希伯。
格蘭斯沙希伯上師是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經(jīng)典,亦是教徒信仰和膜拜的中心。該經(jīng)典用一百八十年完成,內(nèi)容分為三十一段,包含五干八百九十四首詩,共一千四百三十頁。每逢年中的慶典,信徒便抬著圣堂(Gurdwara)中的經(jīng)典上師出來巡游,又在歷代上師的誕辰及圣徒殉教日,到圣堂里誦經(jīng)兩日兩夜,又把經(jīng)典上師從頭到尾誦念一遍。每個信徒家庭都可擁有一部經(jīng)典上師,并要放在特別地方供奉。經(jīng)典上師之內(nèi)容分為兩個重要部分:《真言頌》和《詩中之詩》,包含錫克教的基本教義及協(xié)助解脫的方法。
錫克教認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們反對印度教和教繁復的儀式,并且反對偶像崇拜、禁欲行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麥加朝圣。信徒要牢記上師的教訓,培養(yǎng)高超的品格和內(nèi)涵,在入會禮儀中,要立約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他們更要參與社會服務,不向低頭,為爭取獨立自主而武裝起來,為奉行的真理而進行圣戰(zhàn)。他們敬拜的地方是圣堂,中文翻譯為錫克寺,亦叫“上師之家”,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進入圣堂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頭巾帽”(turban),頭發(fā)通常不加修剪,女人頭上則披著“紗巾”(chiffon)。
錫克教的教堂,就是他們禮拜的地方。錫克教沒有神像,他們拜的是經(jīng)典。他的祭壇上有兩個大箱子,里面放的是經(jīng)典,外面用布蓋起來,有兩個人拿著拂塵照顧,干干凈凈,一塵不染。“禮拜”時信徒走近“經(jīng)典上師”,跪在它面前叩頭,額要觸地,以表虔誠順服,稍后便獻上金錢或食物,向上師感恩,退下后在會眾中打坐,面向“經(jīng)典上師”,并跟隨司會的長老唱“經(jīng)典上師”內(nèi)之經(jīng)文或詩篇,會后有團契愛筵。信徒要加入“卡爾沙”團契,表達他們是純凈者,愿意結(jié)盟,不分階級,實踐團結(jié)、友愛和彼此服務,團員不分男女,男性加上新名字“猛獅”,女性加上“公主”(kaur),
他們要持守五戒:
A、不偷盜
B、不奸淫
C、不抽煙
D、不吸毒
E、不叛教
宣誓完畢,要行劍洗禮,此后就要穿戴“5K”記號來表明身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