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節(jié)日習俗—臘八節(jié)
農(nóng)歷十二月也叫臘月,臘月初八日是“臘八節(jié)”。
臘八節(jié)原來是佛教的節(jié)日。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原來是古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后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饑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釋迦牟尼得救后,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里洗了個澡,然后坐在菩提樹下 修行,在農(nóng)歷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以后,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道節(jié)”。
每年的這一天,寺廟僧侶就舉行誦經(jīng)活動,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和果子煮粥敬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jié),把這一天煮的粥叫做臘八粥。
關于臘八節(jié)的來歷,我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臘八的人,他自幼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習慣。后來他成家娶了媳婦,這媳婦和臘八一樣好吃懶做。臘八的父母去世時,教育他們要辛勤勞動,勤儉度日。可是他們沒聽父母的話,還是不喂雞,不種田。這樣坐吃山空,沒多久就把父母留下來的糧食吃光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鍋里沒米,灶下無柴,臘八兩口兒只好把囤底掃了掃,湊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在這寒冬臘月,他們后悔沒聽父母的話。為了記取臘八的教訓,以后人們每逢這天就煮雜糧粥,以勉勵自己勤勞儉樸過日子。
現(xiàn)在,河北民間仍然保留著這一節(jié)日風俗。人們吃臘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一個單純的節(jié)日習俗。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粥的品種和花樣越來越豐富。人們不僅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等煮制,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