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佛學(xué)文化—什么是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zhí)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于末那之執(zhí)我而執(zhí)名色,遂至輪轉(zhuǎn)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1、一念無明包括四種:“見、欲、色、有”四種住地?zé)馈?br> 見一處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蘊空的實相,而執(zhí)著于顛倒見——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看世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盤實相而產(chǎn)生的錯誤見解。
欲界愛住地:是指對欲界六天和物質(zhì)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
色界愛住地:是指對于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的這些境界的貪著。
有愛住地:是指于無色界的四空定中,雖然沒有色陰,但是有受想行識四陰——能知能作主的心還存在。因為貪著無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產(chǎn)生無色界的苦果。
這四種住地的無明生起一切的煩惱叫做“起煩惱”,總稱一念無明煩惱。一念無明是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累積留存下來的。一念無明無始有終,是眾生輪回的原因,斷盡一念無明,就斷了輪回的種子,舍報后可以取涅盤。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羅漢都已永斷一念無明,一切妄想煩惱永不復(fù)起,舍報以后必定取證涅盤。如果煩惱妄想又生起來,就是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只是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盤中還是會起一念的話,那就還是要在三界里面受生。
2、無始無明。
世尊說:“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币簿褪钦f,在凡夫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生起一切煩惱都屬于起煩惱。這四種住地的煩惱之前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生起,因此叫做無始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煩惱叫做“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只有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后,想要修學(xué)成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時,才會產(chǎn)生,所以上煩惱又稱為“過恒河沙數(shù)修所斷煩惱”。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這種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yīng),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應(yīng),所以說:“心不相應(yīng)無始無明住地”?!?br> 二乘辟支佛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即斷了分段生死,舍報后可取涅盤。二乘辟支佛阿羅漢雖斷盡了一念無明,卻仍末與無始無明相應(yīng),沒有到達無始無明境界。
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yīng),一直到菩薩第一次開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應(yīng),而仍然還沒有斷盡,要到佛地方才斷盡。明心見性以后分斷無始無明,仍然還有過恒沙數(shù)修所斷上煩惱末斷,名為塵沙惑末斷,到這個時候才能稱為到無始無明境界。
七住菩薩開悟明心時分破無始無明,同時也斷一念無明四種住地?zé)乐娨惶幾〉責(zé)溃渌€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三種住地?zé)?,要到八地,才能斷盡。故菩薩種性的佛子,不須斷盡一念無明,便可直接破無始無明。
斷盡一念無明,舍報后就可以取涅盤,所以菩薩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yīng)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斷盡一念無明是悟后起修的內(nèi)容。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