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名家薈萃—方苞因才脫禍
桐城文化—名家薈萃—方苞因才脫禍,方苞與同邑戴名世交往甚密。他曾自言“從事朋游間頗得數(shù)人,其倜儻而不肯茍同于流
方苞與同邑戴名世交往甚密。他曾自言“從事朋游間頗得數(shù)人,其倜儻而不肯茍同于流俗者,則或庵王生(王源),潛虛宋生(戴名世)?!碑敶髅揽赌仙郊窌r,方苞欣然為之作序??滴跷迨?1711)《南山集》案發(fā),戴名世被處腰斬,方苞亦受株連被打入刑部大獄,初擬定為“立決”。但他認為“朝聞道,夕死可也!”坦然自若,以待死之身,讀書著書不輟。大學士李光地,一向?qū)Ψ桨埔磦渲?當其初入獄時,即有心相救,又恐康熙帝正處盛怒之下,若竣言諫止,有觸怒天顏之虞。兩年后,事態(tài)稍平,一日,康熙帝嘆息汪汾(系當時古文名家)病死,能為古文者甚少。李光地正一旁隨待,乘機進言方苞能為古文,康熙帝說“聯(lián)亦聞之”,遂朱筆批示:
“戴名世案內(nèi)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可召入南書房。"方苞因此免死出獄,編入漢中旗,后累官至禮部侍郎。清代文字獄至為酷烈,方苞能有驚無險地死里逃生,度過大難,實在是因其名聞天下,才華超卓使然。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桐城文化—名家薈萃—[桐城派三祖]方苞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苞自幼聰慧,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jiān),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贊其文章是"韓歐復(fù)出,北宋后無此作也"。方苞32歲考取江南鄉(xiāng)試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進士第四名。時母病回鄉(xiāng),未應(yīng)殿試。后因給《南山集》作序案發(fā),被株連下江寧縣監(jiān)獄。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獄,定為死刑。在獄中兩年,仍堅持著作,著成《禮記析疑》和《喪禮或問》??滴跷迨?,因重臣李光地極力營救,始得康熙皇帝親筆批示"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遂免死出獄,以平民身份入南書房作皇帝的文學侍從,后來又移到養(yǎng)蒙齋編修《樂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遷翰林院侍講學士。雍正十一年,提升為內(nèi)閣學士,任禮部侍郎,充《一統(tǒng)志》總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穎》副總裁。清乾隆元年(...
· 桐城文化—名家薈萃—馬其昶
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號抱潤翁,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少學古文辭,師事桐城派作家方存之、吳汝綸,其文日工。同治十三年(1874),由吳汝綸介紹,謁風池書院山長張裕釗,賦詩一首,莊諧雜出,謂"得之桐城者,宜還之桐城"。張大喜,賦詩為答,時年才21歲。其昶意氣邁往,旁列眾說,潛思求學,屢得新益。為文不逾桐城先輩所傳之法,輯《桐城古文集略》,既而名且高。光緒二十一年(1895),授經(jīng)安慶藩司署中。二十三年(1887),主講廬江潛川書院。二十七年(1901),授經(jīng)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1904),力襄吳汝綸辦學,出任桐城中學堂堂長。三十四年(1908),清遷招舉人才。民國元年(1912),曾主安慶高等學堂。民國三年(1914)入都,簡充京師大學堂教習。參與纂修清史。撰《桐城耆舊傳》12卷,采錄明清500年史這,900余人物,實桐城一重要文獻。<BR>他30歲以前,以古文...
· 桐城文化—名家薈萃—說戴名世
自古文人總是視自己民族的文化為自己生命的重要構(gòu)成,不管歷史如何變遷,總是守著自己尊奉的文化不放,甚至不惜性命地千方百計傳民族文化于后世,奉孔子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為立身之銘,若曹子恒視文為“不朽之盛事”,這種思維和固執(zhí)的精神害苦了歷史上不少文人。有清一代桐城多出仕人,有方以智、方苞、張廷玉流的騰達飛黃,亦有戴名世輩的可悲厄運。以戴名世與方苞而言,倆人自康熙三十年在京師同貢于太學相識,其后近二十年,倆人交往甚密,在顛沛的生涯中,互為知音,于古文創(chuàng)作相與切磋亦相互推崇,并盛名于時。然而后來,在清統(tǒng)治者對漢族士大夫籠絡(luò)與威壓并舉的政策下,一個飛黃騰達至君側(cè),一個蒙罪慘死于刀下,命運相迥,判若云泥,這是為何呢?這恐怕要從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態(tài)方面去找原因。明朝的覆亡震憾了漢族士大夫的心靈,使他們陷入沉痛的反思,對有明一代的政治、哲學重予檢驗和批判。他們或希望通過翊護程朱理學以挽救頹敗...
· 桐城文化—名家薈萃—戴名世罹難《南山集》
康熙四十八年(1709),戴名世在殿試中高中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官授翰林院編修。戴名世素喜放言高論,指斥朝政,臧否人物,朝中諸公皆畏其口,心存疑忌??滴跷迨?御史趙申喬參奏戴名世“妄竊文名,恃才放蕩”,“私刻文集,肆口游談,語多狂悖,逞一時之私見,為不經(jīng)之亂道”。其直接證據(jù)就是戴名世門人尤云鄂于康熙四十年(1701)為其刊刻的《南山集》中所收《與余生書》。在這封信中,戴名世沿用了南明諸帝的年號。此外,書中還引述了同鄉(xiāng)方孝標《滇黔紀聞》中有關(guān)南明的史實??滴醯塾[奏,勃然大怒。他本就有“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的感覺,現(xiàn)天下承平,正可借此整飭“異端”,以收監(jiān)謗防口之效,遂下旨嚴查,時達兩年之久,最后御裁:戴名世處斬,方孝標剖棺戮尸,凡為《南山集》作序、刊刻、販賣者,均處流刑或入旗籍。此案株連數(shù)百人,為有清一代最大文字獄。自此,天下文人噤若寒蟬,避談國事,以免招殺身之禍。
· 桐城文化—名家薈萃—[桐城派三祖]姚鼐:立“家法”的導(dǎo)師
姚鼐和他的前輩方苞、劉大魁一起,被后人尊稱為“桐城派”的“三祖”。不過和方、劉二人有所不同的是,姚鼐在“三祖”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當年周游列國、傳道授業(yè)的孔圣人。他一生先后在多家書院中擔任過主講,甚至到了80高齡,還仍然在倚床為弟子們批改文章。在“桐城派”三祖中,姚鼐的門生恐怕是為數(shù)最多的,以至于有人驚呼:“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余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睋Q句話說,姚鼐稱得上是一位為“桐城派”立下“家法”的“導(dǎo)師級”人物,假如沒有姚鼐,“桐城派”絕對不可能在后來產(chǎn)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姚鼐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冬出生在桐城一個官宦人家,他的祖輩世代為官,精通文墨。不過到姚鼐出生時,他的家境已經(jīng)破落了,父親姚淑雖頗有文才,但卻終身未仕,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走完了一生。家境清寒的姚鼐,打小就體弱多病,不過盡管如此,年幼的他卻嗜書如命,5歲時,姚鼐便破蒙讀書,后來又跟隨伯父姚范學習經(jīng)學。姚范進...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