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歷史—池州歷史—安徽青陽縣名由來、縣城、舊治、疆域變遷
青陽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qū)交界處。行政區(qū)域介于北緯30°19’-30°51’與東經(jīng)117°46’-118°05’之間。該縣東界南陵、涇縣,南連石臺縣、黃山市黃山區(qū),西與貴池市毗連,北接銅陵縣??h境南北長65公里,東西寬40公里,總面積1180平方公里(含九華山管理處轄區(qū)面積12.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0.84%。全縣現(xiàn)設(shè)10個鄉(xiāng),10個鎮(zhèn)??h人民政府駐蓉城鎮(zhèn)。
[縣名由來]
青陽縣系唐天寶元年(742年),分涇、南陵、秋浦(今貴池市)3個縣地新置??h名據(jù)《元和郡縣志》、《讀史方輿紀要》均說以青陽縣治“在青山之陽為名”?!短藉居钣洝芬舱f唐置縣,以治“在青山之陽,故號曰青陽。”是古邑,曹綸在《初刻青陽縣志序》中稱:“青陽,古臨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陽也。”這個作為縣名、城名的青山,《輿地紀勝》說“在青陽縣北五里,縣以此得名”。東晉在今丁橋、竹陽、木鎮(zhèn)鄉(xiāng)一帶置定陵縣,系僑置縣名。
[蓉城鎮(zhèn)]
今青陽縣城蓉城鎮(zhèn)以位于青山之陽,三國時臨城縣治北2.5公里處的青陽邑發(fā)展起來的。唐天寶初始置青陽縣時,據(jù)《舊唐書·地理志》說始治古臨城,后改治青陽城,說明今城比臨城舊城繁華,城址較臨城故址優(yōu)越。易名蓉城,據(jù)嘉靖《池州府志》說,系由詩仙李白游九華山后作《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詩中有:“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句,改青陽城為“芙蓉城”,別稱“蓉城”。另外,李白又有“于此臥云松”句,又稱“云松”。1952年,建蓉城鎮(zhèn)。1963年,蓉城鎮(zhèn)并入城關(guān)公社。1965年4月24日,恢復蓉城鎮(zhèn)。6月,改稱城關(guān)鎮(zhèn)。1984年4月,改稱蓉城鎮(zhèn)。陵陽鎮(zhèn):位于九華山南麓,是設(shè)縣最古老的縣城。早在春秋時期開始形成聚落,后為江南名邑。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涇縣西境置陵陽縣,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廣陽,仍屬涇縣西境。唐武德三年(620年)復南陽縣,八年撤銷并入涇縣,前后為縣城長達7個多世紀。今遺址仍依稀可辨。今鎮(zhèn)北香池里為漢縣衙遺址。城址大體東至東沖橋(今為汽車站),西至青明山許家橋,北至沿街頭,南至霞公祠及西莊。故城又稱廣陽城,以西晉避杜皇后諱而改易。隋改南陽城,系避楊廣諱改。陵陽鎮(zhèn)是通往徽州山區(qū)要道和物資的集散地。舊治中還有位于今縣城蓉城鎮(zhèn)東南2.5公里的臨城故城,今已遺址不存。東晉僑置的定陵縣治大體位于今丁橋鄉(xiāng)境內(nèi),也無遺跡可尋。
[疆域變遷]
青陽縣古為陵陽、涇縣地。三國時期,吳國新置臨城縣,為臨城、陵陽縣分領(lǐng)。東晉僑置定陵縣,為3個縣分領(lǐng)。隋分屬涇、南陵縣。唐分屬涇、南陵、秋浦縣,疆界已很難考清。其疆域大體定型于唐天寶元年(742年),分涇縣、南陵、秋浦3個縣地置青陽縣。青陽縣建制后疆域主要變化有:一是唐永泰二年(766年),劃出南境的六都、廣陽等地入新置的石埭縣(治廣陽故城,已淹入太平湖)。二是1959年3月22日決定,撤銷青陽縣,并入貴池縣。三是1961年12月15日,恢復青陽縣,仍其舊域。四是1974年2月11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銅陵縣的董店、新建公社和大通鎮(zhèn)劃歸青陽縣。1月18日,撤銷這一決定,上述地區(qū)實際未動。建縣以來疆域變遷較著的實只有唐永泰間一次。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