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民間藝術—西安高腔
傳統(tǒng)戲劇類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稱西安而得名。它是在流傳于衢州一帶的南戲弋陽腔的影響下而產(chǎn)生的地方戲。最遲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以衢州為中心,流傳于浙江溫州、金華、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西安高腔形成后,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到清道光年時達到鼎盛,有西安高腔戲班20多個。之后,因戰(zhàn)亂不斷,至民國初年戲班僅剩3個,1940年日寇入侵衢州,戲班全部偃旗息鼓,西安高腔流散于民間。解放后,地方政府對西安高腔進行了搶救,保存了西安高腔的大量資料,上演了部分西安高腔的劇目,其中《槐蔭分別》于1954年9月在華東第一屆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見第63頁)。近幾年,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有多部西安高腔傳統(tǒng)劇目被重新排演,西安高腔重新走上了舞臺,受到國內眾多戲曲專家的贊揚,2005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浙政發(fā)〔2005〕6號)。
西安高腔是南戲的活化石。西安高腔起于民間,行于民間。清道光后,與昆腔、亂彈合班演出,才受昆山腔和亂彈腔影響加入管弦,伴以昆笛,附以板胡、提胡,有了簡單過門,音樂仍保留“其擊以鼓,其調喧”的特征。西安高腔400多年的發(fā)展是相對獨立的,受其他劇種影響不大,變化不多?,F(xiàn)存的西安高腔,在唱腔上“大吼大叫”,在表演上“大蹦大跳”,在舞美上“大紅大綠”,在樂器上“大鼓大號”,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在劇目、唱詞、行頭、門份、唱法、演出程序等各方面都具有濃郁的古南戲特征,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南戲風貌,對南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