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古跡尋蹤—胡瑗古祠覓遺蹤
惠山多古祠。在風景如畫的二泉庭院東側(cè),清末民初,尚有一區(qū)保存完好的胡園,即崇祀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教育家胡瑗的祠堂。 據(jù)大清《祀典》載,胡園系順治年間胡氏后裔胡世昌所捐,并經(jīng)官府批準建祠,春秋二次官祭??滴跄涎矔r,為祠御書“經(jīng)術(shù)造士”匾。雍正七年,準用庫款修葺,地方官負責保護。乾隆二年奉旨重修。乾隆南巡時,邑令又集資重修。
祠有廳堂三進。第一進供胡瑗塑像,二進設(shè)神位,三進藏書室。晚清時,邑人楊掄詩詠胡園:“丹桂香中金粟毯,胡園茶室更清幽;半池秋水一輪月,曾照當時十二樓?!笔菫猷u園愚公谷故址。至民國初的《惠山新志》,還記述祠中有天鈞樓、仰止堂,對山精舍,云外天香閣等,假山池沼花木齊備,山高谷深,佳趣盎然。上紀50年代末,殘祠改筑為濱湖山館,其間池石假山依舊,桂花更盛,讓更多游人來此感受蟾宮折桂的夢想。
胡瑗(993-1059)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是位傳奇式人物。因世居陜西路安定堡,故稱“安定先生”。少善作文,十三歲通五經(jīng)。家貧不能自給,在太學讀書時,是位“干乞”生,類于今助學金救助。他讀書奮發(fā),曾與孫復、石介三同道,于泰山苦讀十年不回鄉(xiāng)。見寄家書,面報平安,則棄勿視,大有面壁十年的味道。然而彼此命運不濟,應(yīng)試七次不錄,志益堅。后經(jīng)范仲淹引薦,以不惑之年和布衣的身份,面謁宋仁宗,言談舉止,應(yīng)對悉合古禮,甚得賞識,拜官校書郎,爾后為湖州教授,教學甚有法度,故朝廷將其法度立為太學法式。60歲時,被召至京師為國子監(jiān)直講,居太學,名重天下,四方士子慕名而至者以千數(shù),致使學舍容納不下。所教學子,另有一種氣質(zhì),人們一看便知。其中有宋室儲君和理學家程頤。后又充天章閣侍講,帝賜其緋衣銀魚袋。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經(jīng)典的最高學府,天章閣是皇宮藏書館。胡瑗在太學的地位,應(yīng)類似于今的高級教授吧,講學水準之高可以想見。禮部歲考所得士人,他的弟子占四五成。故而宋神宗稱之為真先生;范仲淹尊他為“孔孟衣缽,蘇湖領(lǐng)袖”;蘇東坡贊嘆:“……所以蘇湖士,至今懷令古……”。尊師重教,古今相通,胡瑗從一介貧民布衣,于科考之外,大器晚成,成為北宋理學肇先聲的人物,范仲淹慧眼識雋的引薦是關(guān)鍵。名山覓遺蹤,古祠給人以太多的感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