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的村落
山西省境內(nèi),農(nóng)村的最基層單位是村,村莊又分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而劃定的。有的行政村就是一個自然村,也有的行政村由若干個小的自然村組成。無論如何,村在農(nóng)村里是最基層的單位。
山西的村,大部分是歷史遺留下來或自然形成的。以部分居民在交通相對便利、有可耕地、有水源、地勢比較平坦、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地方聚居而成為村落。山西的村莊,自然形成的較多,人為地集聚在一起的非常少。大部分是依靠歷史上的自然地理因素形成。
山西村莊的名字,大部分叫“村”、“莊”,也有的叫“屯”、“溝”、“堡”、“頭”、“寨”、“店”、“社”等。例如“李家屯”、“張家店”、“蘇家寨”、“柴家堡”、“圪撩溝”、“東社”、“水頭”等等,這些村名并不能代表山西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村莊名字。在一些深山溝里的村莊,往往叫得很離奇,讓人聽著有趣,但寫起字來卻很難,有些是一些非常生僻的字。
山西村莊的名字中,有一些是與歷史發(fā)展的某些階段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些是少數(shù)民族居住過的村落,名字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像山西北部、西北部地區(qū)的奇村、胡村,明顯地反映出少數(shù)民族曾經(jīng)居住過的痕跡。
一些村莊的名字,是與地理形勢密切相關而取名的:例如三縣瑙(土字旁),在榆次市東南,登上高瑙可望榆次、太谷、榆社三縣,因而取名。
一些村莊的名字,因歷史上的名人在那里居住過或犧牲在那里而取名。如和順縣西六十里,有樂毅村,因戰(zhàn)國時燕國將軍樂毅被讒時避居于這里,因而取名。石勒村,位于和順縣北,這是由于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石勒曾在此居住過而取名。壽陽縣境內(nèi)的尹靈芝村,因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尹靈芝英勇犧牲后將其家鄉(xiāng)的名字改為尹靈芝村。
一些村名,是因其為歷史上的舊城故地而取名,如汾陽縣境內(nèi)的團城村,因是北魏所筑團城,當時為防胡人,今仍稱之為團城村。又如山陰縣境內(nèi)的、位于雁門關北二十里的廣武營,是明代洪武年間創(chuàng)置,名廣武營,今稱廣武村。類似這一類村名,在山西甚多,僅汾陽縣內(nèi),就有偏城村、滿城村、八門城村、虞城村、東多城村等。
有一些村莊,是以寺廟為村名的,像劉空寺、清涼寺、河神廟、關王廟、三婁寺、神堂坪、迭臺寺、柏山寺等。
有一些村莊,在歷史上曾經(jīng)做過館、驛站、店或鋪,因而村名就稱為太安驛、張店、翟店、夏店、古店、大牛店、天池店、恒曲站、晉廟鋪等。
還有一些村名,是歷史上的關口或在關口附近,因而這些村莊的名字至今仍然叫做關,如馬嶺關、橫嶺關、黑龍關、下關、薛關等。
山西境內(nèi)的村莊,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或者幾千戶人家,小到幾戶人家。這種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一般說,距大城市近的郊區(qū),村莊大一些的較多;距河流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可耕地多的地域形成的村莊,往往聚居人口多,因而村莊規(guī)模大。而那些偏遠山區(qū),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地區(qū)的村莊一般都比較小。
村莊的形成,尤其是在山區(qū),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漸擴大的。往往一個村莊內(nèi),有幾戶大姓是分為幾個同宗族的。有一些村莊,純粹就是由一個姓氏的家族組成。這種天然的血緣關系,往往是村莊形成的基礎。
山西境內(nèi)的村莊,村內(nèi)有街道,街道一般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者居多。這些街道中,往往有個中心地,有的叫做十字街,有的叫做大十字。這種十字街,往往是村子的中心地帶,也是群眾集會的集中點和群眾文藝活動的集中點。這種集中點上,往往都要設置一處戲臺,逢年過節(jié)時唱些鄉(xiāng)戲。這種戲臺,在山西一般的村莊內(nèi)差不多都有。有些地方戲臺,歷史悠久,比如山西臨汾魏村的牛王廟元代戲臺,這是我國現(xiàn)存的歷史最久的戲臺。在村莊內(nèi)建有戲臺是相當普遍的。
山西的村莊,在房屋建筑上有著自己的特點,其一是村內(nèi)房屋互相毗連,前邊房屋的后墻就是后邊房屋的正面墻。左鄰右舍,墻房相連,也叫做接山連墻,對戶而居,中間相隔一條街道。當然,單門獨戶墻院不相連的也有,尤其在山區(qū)就多一些。
山西村莊的第二個特點是:高低層疊的比較多,酷似樓房。其實是由地形決定而形成的景觀。這種層疊的“樓房”在山區(qū)較多。在平原地區(qū)是沒有的。
其三,山西的村莊中,由于地理位置比較適宜,成為交通要沖,因而村莊也相應地擴大而成為集鎮(zhèn)。這些集鎮(zhèn),一般商業(yè)較為發(fā)達,村莊居民戶相當多,規(guī)模頗大。
山西的鄉(xiāng)村中,街道一般都比較簡單,名字也起得很隨便,什么十字街、大前街、通順街、燒酒巷、鐵匠巷等等。而村中的街道也不規(guī)則。往往村中有一處商業(yè)攤點,一處公共水井,一處戲臺。有時,這幾處都在一個集中點上。當然,一般村莊歷史上也都曾有過“關帝廟”、“土地廟”之類的建筑物,在一些大的村莊中,有“孔廟”一類的建筑物,人們稱之為“文廟”。
山西的村鄉(xiāng),一般蓋房都習慣于坐北朝南,一個村莊,往往由許多坐北朝南的院落并排構成,結構簡單,排列整齊,這是平原地區(qū)農(nóng)村建房的特點。
院子里,往往要安排一定的地方做雞舍、豬圈,也有時人家要修個兔窩、狗窩什么的,不盡相同。還要劃出一定的地養(yǎng)花種樹,現(xiàn)在的山西農(nóng)村,時興種果樹,干果樹,像核桃樹、棗樹、花椒樹;水果樹,像蘋果、梨、桃、杏、柿子等。
院子里,有些地方喜歡用青磚鋪地,有些地方喜歡用河床里的鵝卵石鋪地。還有的地方,則用水泥抹出一部分地皮,備曬糧食用。山西部分地區(qū)的屋頂有意識地抹成平的,也是做為打場后曬糧食用的,這種習俗,在太原、晉中一帶為盛。
山西農(nóng)村的院落,一般都是封閉式,即一個門,進出都從此門經(jīng)過,別無它門出進。院內(nèi)的墻,即圍墻,一般分成幾種:一是磚墻,二是土坯墻,三是石頭墻,四是板筑土墻,還有木柵欄墻、籬笆墻等等。有些墻,搞得很簡易,墻身也不高。但有些墻,卻十分講究,磨磚對縫,由石頭作基礎,這些事都要根據(jù)經(jīng)濟條件來決定。
山西鄉(xiāng)村的院落,大門是門面,一般都講究對大門的裝飾。一般人家,都要搞一個比較像樣的門樓,搞一對比較墩實而耐用的門扇,用油漆漆過。油漆的顏色可以是黑色,也可以是赭色、棗紅色等,根據(jù)各家的愛好與當?shù)乇容^普遍使用的顏色來定。
一進大門,住住要建一個照壁,即影壁,作為裝飾,在照壁上作畫、寫字。農(nóng)村人一般喜歡的畫是“松鶴延年”,“喜鵲登梅”,喜歡寫的字是大“福”字或者“壽”字、“祿”字等。 有些比較講究的房屋,進大門后,有一段過道,才能見到影壁。大門的門基,都比較講究要抬高。設置許多臺階,使客人進門前登臺階再進大門。在門的兩側,人們還喜歡搞個裝飾之類的東西,譬如石獅子坐立于大門兩旁,甚為壯觀。也有的干脆搞兩個石墩子,亦可裝飾,還可坐人,一舉兩得。當然,還可以拴馬,成為拴馬石。
院內(nèi)的排水溝,有陰有陽,不盡相同。院內(nèi)的路,有些是在各門前修通一條路,互相連接,一直到出門。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