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古跡建筑—草原鹿石
鹿石,一般指的是經過人工敲鑿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種碑狀石刻,因這類石刻雕刻鹿紋的比較多,藝術水平高,又典型而得名。鹿石是亞歐山地草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遺存之一,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境內皆有發(fā)現。據目前的考古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的草原鹿石僅發(fā)現于新疆,新疆又以阿勒泰地區(qū)最多,發(fā)現了30余通。主要分布在青河、富蘊兩縣。鹿石大都發(fā)現于石堆墓墓地,說明它們和石堆墓在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
許多學者認為,比較典型的鹿石出現于青銅時代晚期(約公元前13世紀以后),亞洲鹿石最集中的地區(qū)在蒙古西部。阿勒泰的東部與蒙古西部相鄰,如果以古代文化圈分布區(qū)域來看,阿勒泰地區(qū)和蒙古西部的鹿石可以劃分在一個文化圈內。由此推斷,這一地區(qū)可能是亞洲鹿石的發(fā)源地,阿勒泰地區(qū)鹿石出現的時間也可能在青銅時代晚期,在鹿石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鹿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典型鹿石,石體呈刀形,雕刻有圖案化的鹿紋樣。富蘊縣恰爾格爾1號鹿石是非常典型的一通,雖然局部剝蝕,但兩個側面圖案清晰,工藝精細,碑體比較高,面上原來可能涂有紅彩,顯得雄偉壯觀。這通鹿石現藏地區(qū)博物館。
鹿石年代的下限可以到鐵器時代,其代表性石刻稱作非典型鹿石。這類鹿石上一般不雕刻動物圖案,或者說動物不作為其主要的圖案。雕刻的圖案簡單而明了,有平行斜線紋、耳環(huán)、項鏈、兵器等。
許多鹿石高立,墓葬封石堆也很大,顯得氣勢宏大,形成一種獨特的草原人文景觀。從亞洲鹿石的分布地域來看,可能屬于鬼方-丁零人文化。對它們的用途有過種種推想,有人認為是圖騰柱、始祖祭祀柱和神人拴馬柱,也有人認為是世界山、世界樹和男性生殖器。然而有一點是比較突出的,鹿石具有人形的一些特征,分為三段:上部是首頸,中部為胸背,為下肢。首頸部有臉面裝飾(平行斜線)和頸飾(項鏈),中部飾以刀、劍、斧鉞和弓、弓袋,多為素面,嚴然是一尊武士雕像。鹿石上的鹿紋為鳥喙狀嘴,頭也像鳥首,鹿體千篇一律地格式化,上下排列,可以說是一種鳥首鹿身的動物。因此,鹿石用作薩滿通天的工具,具有溝通天、地與人聯系功能的可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