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濟水,泥沙湮沒的河流
濟水,在我國歷史上曾是一條與長江、黃河、淮河等齊名的河流。《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說文解字》、《水經(jīng)》及《水經(jīng)注》等眾多歷史、地理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述?!稜栄拧め屗分姓f:“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睋?jù)記載,濟水不僅連接著滎澤、莆田澤、菏澤、巨野澤等眾多中原地區(qū)的古老湖泊,還匯集了濮水、汶水、濼水等多個古老的河流。在唐宋以前,她還與黃河、汴渠、淮河及其支流構(gòu)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水運交通網(wǎng)絡。開封、濟南等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與發(fā)展都曾得益于她。
就是這樣一條貫穿我國中東部地區(qū)曾有著很高知名度的河流,卻因人為的因素及其與黃河的密切關系,受黃河洪水、泥沙以及決溢、改道的影響而逐漸湮沒了。時至今日,我們僅能從歷史文獻和濟源、濟寧、濟南、濟陽等這些曾與濟水有著很深歷史淵源的地名中領略其昔日的輝煌。
那么,濟水在歷史上是如何變遷以至消失的呢?
據(jù)《尚書·禹貢》記載,濟水包括黃河南北兩部分?!皩瑬|流為濟,入于河”,這是黃河以北部分?!耙鐬闇睿瑬|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保@是黃河以南部分。這就是濟水歷史上最早的河道。此后的歷史文獻,對濟水的情況也多有記述,并反映了它發(fā)展、變遷的歷史軌跡。
河北部分盡管流程較短,但受自然因素和沁河下游河道變化的影響,屢經(jīng)變遷,以至于消失而不聞其名。據(jù)記載,從西漢至北魏的700余年間,濟水入黃下游經(jīng)歷了3次大的變遷,趨向是由東逐漸向西偏移?!稘h書·地理志》稱其在今武陟縣南入河;《水經(jīng)·河水》說在今溫縣東南入河;到了《水經(jīng)注》記錄的時期,又改在今溫縣西南入河。據(jù)有關專家分析,濟水入黃逐漸上移,主要是沁河下游河道變化影響、作用的結(jié)果。然而,研究歷史,發(fā)源于濟源王屋山的這段濟水最重要一次變遷卻起因于王莽時期的一次大的自然災難?!端?jīng)注》的作者酈道元說,西漢末,濟水改道,是由于“王莽之世,川瀆枯竭”,才造成濟水“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的后果。這個記載如果確切的話,說明古代濟水源泉可能發(fā)生過急劇的變化?,F(xiàn)如今,河北部分濟水已名不復存,其古老的河道被曾是其支流的漭河所取代。
河南部分的變遷相對緩慢,細加分析的話,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據(jù)《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等記載,濟水的大致走向是:由今滎陽市北(即今邙山一帶)分黃河東出,流經(jīng)今原陽縣南、封丘縣北,至山東定陶縣西,折東北注入巨野澤,又自澤北經(jīng)梁山縣東,至東阿舊制西,自此以下至濟南市北濼口(略同今黃河河道),自濼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晉以后,又有所謂別濟。至《水經(jīng)注》時代,自今滎陽縣東北以下至巨野澤有南濟、北濟之分。北濟,經(jīng)今封丘縣北、菏澤市南;南濟,經(jīng)封丘縣南、定陶縣北。出巨野澤后,匯入汶水,自此以下又稱清水。隋代開挖通濟渠后,巨野澤以上逐漸湮沒,以下亦稱清水,但濟水之名并未廢棄。唐宋時期,曾在今開封市先后導汴水或金水河入南濟故道以通漕運,稱為湛渠或五丈河,其后也逐漸湮廢。金、元后,自汶口至濼口已成以汶水為源的大清河(又稱北清河,濼口以下大清河在古濟水之北);自濼口以下成為以濼水為源的小清河。至此,濟水有名無實,不復存在。
分析黃河以南部分濟水的變遷及至消失,人為因素及黃河洪水、泥沙的共同作用至關重要。世人為滿足航運和農(nóng)業(yè)灌溉的需要,不斷地開挖人工漕渠,從而打破了維持自然水系存在和發(fā)展的平衡。對于一條河流來說,水源充足,河床穩(wěn)定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就濟水來說,早期除靠黃河少量的分水外,主要是其所連接的幾大湖泊和支流供水。大約在魏晉以后黃河分水已成為其重要水源。黃河是一條多泥沙河流,多引水,勢必就會多引沙。如果是人工渠道,可以通過疏浚或新開渠道來解決。這從汴渠在唐宋以前的發(fā)展變化不難看出。濟水作為天然河流很難做到這一點。黃河泥沙的淤積,只能加快河道的萎縮,直至湮沒。長期以來,汴渠和濟水共有一個水源,即黃河的分水(黃河水溢而成的滎澤)。
為了滿足漕渠的航運需要,首先要解決枯水季節(jié)的用水不足問題。擴大或增添新的引黃口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但隨之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汛期如何控制黃河分水的問題。管理或技術措施不當,都可能造成洪水的漫溢。大量的黃河洪水、泥沙在進入汴渠的同時,也會更多地涌入濟水。水沙俱下的結(jié)果是渠道淤積、河床萎縮。汴渠最早被稱之為浪蕩渠。有關歷史文獻認為,所謂“浪蕩”,就是因黃河泥沙的淤積而使渠道游移不定。而汴渠和濟水曾共為源頭的滎澤,也在浪蕩渠開挖的數(shù)百年后于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被黃河分水挾帶的泥沙淤為平地了。濟水的重要調(diào)節(jié)湖泊巨野澤,在北宋時期還相當遼闊,方圓達數(shù)百里,但在金、元以后受黃河決溢、改道的影響,也逐漸消失了。另外,人工漕渠還使原來相對封閉的水系成為一個開放性的水網(wǎng)。
水資源共享的同時,會加快開發(fā)和利用。濟水的水資源本來就十分有限,在湖泊滿足不了的情況下增加黃河分水也就成了它惟一可選擇的渠道。如隋開通濟渠后,濟水水系受通濟渠的影響,巨野澤以上河道逐漸萎縮直至湮廢。
黃河洪水泛濫對濟水的影響是致命的。唐宋以前,黃河下游河道偏北,加之決溢、改道偏下,對濟水的影響并不十分直接,主要是通過濟水的分黃口造成的。如王景治河前,由于黃河在今邙山一帶南侵,致使?jié)?、汴引黃口門失毀,濟、河、汴亂流長達60余年。金、元以后,黃河進一步南侵,決溢、改道也上提至今鄭州、原陽一帶,最后維持濟水命脈的巨野澤也因此而湮沒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