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崗位用怎樣的人?――《老子》五章譯注解評
黃允芳
摘要:
管理崗位應該用怎樣的人?一直是用人者非常頭痛事情,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工作績效問題,而是涉及一群人、一個團隊的工作績效問題。
本文介紹了古代的選用管理人員的核心:如何對待周圍的人、事、物,以及如何對待他人的議論和意見。現(xiàn)代的老板和中高級管理人員,在用怎樣的人方面,都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再了解一下古人的思想,應該是不會有什么害處的。
關鍵詞: 人際關系、議論和意見
標簽詞:《老子》譯注解評;《道德經(jīng)》:用人;用怎樣的人;識人;
原文:
天地不仁(1),
以萬物為芻狗(2);
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3)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4)。
多聞(5)數(shù)窮(6),
不如守中(7)。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
對待萬物,就像人們對待祭祀時使用的芻狗一樣;
圣人也是無所謂仁慈的,
對待百姓也就像普通百姓對待祭祀時使用的芻狗一樣。
天地之間(的事物),
不就像風箱一樣嗎?
雖然是虛空的,但排出的風不會窮竭,
越是推拉風箱的把手,風量就越多。
議論、方法聽多了,想面面俱到,結果反而會拿不定主意,不知該怎么做,
不如保持、守住核心、主要的東西。
注釋:
1、仁:仁愛、仁慈。
2、芻(chu)狗p457:草和狗,代指植物和動物。河上公注:“天地生萬物,人為最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圣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绷硪徽f法是指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肚f子 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d(甲變夾)衍,巾以文繡,尸祝齊(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X之而已。”陸德明釋文:“芻狗,李云,結草為狗。”兩說不同,但人們一般都認為“芻狗”是用來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
3、橐龠,即古代鐵匠所用的風箱。據(jù)吳澄說。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風箱的使用在中國民間還很常見,補鍋的人、炸爆米花的人、鐵匠鋪等處都有。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外殼固定不動的,結構如同現(xiàn)在還使用的給單車輪胎充氣的打氣筒。另一種是外殼會變動的,其中間部分是皮革類的柔性密封材料,可以伸屈,有些類似手風琴的結構,只是其目的不是發(fā)聲,而是吹出氣來。使用時,一端固定,推拉另一端?!捌だ匣ⅰ保ìF(xiàn)在有些年代較久的工廠中仍偶有可見的清潔灰塵的工具,多為維修電工所用)是第二種風箱最簡單的形式。橐龠,指的是后一種類型的風箱。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屈是盡、終的意思。虛和屈,是拉動風箱時的兩種狀態(tài)。虛是將柔性部分伸展開來,使里面充滿了氣的蓄勢狀態(tài);屈是壓縮后將出后的狀態(tài)。
5、聞:有的版本作“言”。聽別人說話、議論、談看法。
6、數(shù)窮:沒有了主意、辦法,不知道該怎么做。數(shù),通“術”,路數(shù)的意思。
7、守中:保持、守住核心、主要的東西。
概述:
《老子》上一章,介紹了為實現(xiàn)“無為而治”,古人如何用人――用人的步驟和方法。本章核心則是說明管理崗位應該用怎樣的人,即,怎樣的人適合從事管理工作。
行為心理學早已得出:結果取決于行動,行動取決于心態(tài),心態(tài)取決于觀念、意識。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首先要有管理的觀念和意識,這樣才會有管理的行為,做管理者應該做的事情。
應該如何對待周圍的人、事、物,以及他人的議論和意見,是管理意識和觀念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對于中基層管理者來說,最困難的、最容易困惑的是什么?是管理的指導思想不明確,顧忌太多,不知如何對待各種人員和事物,如何處理和擺正自己與下屬、子民的關系,如何與下屬、子民相處。以至于工作陷入混亂和被動,很多事情本末倒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枝節(jié)末葉的事情而耽誤、忽略了主干,忘記了主要、核心任務和職責。結果是只有苦勞、疲勞而沒有功勞。
統(tǒng)治者、管理者在實施管理時,應該注意:不要因個人的情感因素而影響自己做的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不能沒有主干思路和重點。某種意義上,本章也可以說是針對上一章中的“解其紛”,進行的一些深化的說明。
真正弄清了本章所述的內容,才能看清局勢,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樣去做,把管理工作做好。
理解本章,關鍵是要了解“芻狗”是什么?人們通常是怎樣對待“芻狗”的?對此,站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一種說法是祭祀時使用的、用草結成的各種動物模樣的擺設品。在祭祀中,芻狗是非常神圣的、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在祭祀之前,人們會用美麗的布作裝飾,會細心保護,使它們不會損壞、弄臟。當祭祀結束后,也就是使用過后,人們一般不會再花時間、精力去擺弄它們,不再注意它們,對它們視若無物,好像它們不曾存在過似的;或者直接將它們燒毀,而不會珍惜、保存,不會對這個好一些,對另一個差一些。這樣做,并不是人們恨它們、輕視它們,而是因為它們已經(jīng)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它們已沒有什么價值,派不上任何用途。需要的時候,就做;用過之后,就不再在它上面花時間。
另一種說法是,芻狗是草和狗,植物和動物的代稱。對待不同的動植物,人們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首先,表現(xiàn)在有用程度和珍稀度上;其次,是表現(xiàn)在擁有權上。對于家庭養(yǎng)殖的,人們會格外關心、愛護;對于他人養(yǎng)殖的,也會予以一定的關注;對于野生的,一般情況下,是任其自生自滅的,對其中有用、自己能夠加以利用的,也會加以保護,以便在需要時,能夠加以利用。
不仁,并不是不仁慈,而是不存在什么仁慈不仁慈。換句話說,就是不以個人的情感來影響自己所做的事情。
天地對待萬物,與人們對待芻狗一樣,不會厚此薄彼。草木的種子在春天發(fā)芽,到了春夏之際,就會開花、結果,呈現(xiàn)生生不息的情景。可是,一到冬天,花朵就會凋謝,樹葉也會枯萎。鳥獸、蟲類,在春夏氣候溫暖的季節(jié),食物豐富,精神抖擻地生活著??墒?,到了冬天,不但食物大量減少,而且,連躲藏的洞穴都難找到,于是,很多鳥獸、蟲類無可避免地要遭受餓死、凍死的厄運了。
所有這一切,表明天地并沒有感情、仁愛施諸萬物,沒有對某一事物,額外地給予特別的照顧,而是萬物在適合自己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天地作育萬物,使萬物欣欣向榮,并非天地具有特別的意志,只是萬物適應自然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不是天地遷就、照顧萬物,
圣明的人是如何對待百姓的呢?管理者該如何對待下屬呢?從生理意義的人來講,這和人們對待芻狗一樣,會排出情感的因素,一視同仁,不會對某些人特別好,對另一些人特別差。
一視同仁,并不是說群體中的人,絕對平等均貧富,你不能比我多拿一分錢,我也不會比你少拿一分錢。而是說任何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位置,都會獲得相應的待遇,不會由于是這個人,待遇就好一些,換了另一個人,待遇就差一些。
待遇的好壞差異的根本,主要在于人們各自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對于群體、團隊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不是對某個生理意義上的人好或壞,而是對不同位置上的人好或壞,任何一個人,只要處在那個位置,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都會得到相應的待遇。
也就是說,你有怎樣的能力,就可以去爭取和獲得怎樣的位置;你獲得了怎樣的位置,就可以擁有相應的權力,可以做相關的事情,并享受相應的利益回報。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種比較普遍的理解是:人在其任務或者說階段性的使命完成之前,即還有用的時候,要著重管理、保護,以免影響任務的完成;任務完成之后,就不要再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干擾、管束他們,直到開始新的任務、新的事情。統(tǒng)治者、管理者這樣做,并不是他們仁慈。
這里,不是說對下屬、子民,用過了就棄之不顧,而是說給他們一些的自由、隨意的時間,不要讓人們一直處于緊張勞作的狀況。因為,統(tǒng)治者、管理者與百姓、下屬之間,并不是一錘子買賣,只打一次交道,不是使用一次、完成一項工作后,就完成了使命,再也用不上、沒有關系了。要為后續(xù)的日子、其它的工作和項目,進行準備。
不論是管理者還是下屬、子民,都應該清楚:功績、成就代表的是過去,現(xiàn)在的狀況是過去的行動所成就,也是未來狀況的起點和開始。因此,要想以后的日子過得好一些,就不能總是停留在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上,不能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成就,要將精力置于以后。不使以前的成績、成就,成為以后發(fā)展的負擔和障礙。下屬、子民只是對個人或小區(qū)域的前途和前景負責,統(tǒng)治者和管理者,要對整個群體和團隊的前途和前景負責。
不仁,一般也多理解為不能有婦人之仁的,不能因為一時的仁慈,而導致以后付出大的多、不可估量的代價。要從發(fā)展、從以后的需要來看待仁慈。就像“對敵人仁慈,就意味著對人民犯罪、殘忍。”同樣,某些情況下,對過去已經(jīng)形成了的結果仁慈,就意味著對未來事物的殘忍。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是一個比喻,說的是人們的議論和意見。作為一個管理人員,除非你什么事都不做,否則,不可避免的就會有人議論你,會對你產(chǎn)生意見。你做的事越多,下面的議論和意見也就會越多。
這就好像打鐵匠所用的風箱一樣,風箱里面雖然是空的,但只要推動和拉動它的把手,就會有風吹出來。每推拉它的把手一個回合,或者說一個循環(huán),便會有一定量的風即時吹出來。推拉的速度越快,吹出的風越急;推拉的次數(shù)越多,排出的風量越多,不會窮盡。
想要多做事、多收獲,你就不能害怕別人的議論和意見。
對這兩句話,很多注解認為是說:天地之間的人、事、物,出生后,一段時期內,會不知不覺地長大、衰老、以至消失,然后再重新出現(xiàn),循環(huán)不息。其生長的循環(huán),也是有一定的契機的。了解和掌握了相應的契機,就能控制事物的生長過程。風箱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吹出風來的。要是風箱吹出風來,就要推拉風箱的把手。推拉風箱的把手,是使風吹出來的要點、契機。
“多聞數(shù)窮,不如守中。”
這句話,是順著前文而來的,說明應該如何對待別人的議論和意見。
廣泛聽取下屬、子民的意見是必要的。對于下屬、子民,如果不顧忌其感受和意見,他們會覺得未受到尊重,會心懷不滿,而陰奉陽違;如果過于聽從、順從他們的意愿,他們又會覺得你軟弱可欺,不把你放在眼里,你會喪失應有的威信,無法帶領他們完成上級分派的任務。因此,在聽與不聽之間,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對不同的人和事,要不同對待,要有自己的主見。
因為,做事要合乎民心民意,作為一句話,說起來很容易,但是,要做起來卻相當難。怎樣才能知道民心民意呢?一個個去詢問嗎?
不同的人,是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和角度上來表達意見、發(fā)表看法的。處于不同位置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往往是莫衷一詞、有一定差異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相互矛盾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常常也會改變。以前肯定、堅定的看法,以后也可能會否定、后悔;以前贊同的事情,以后也有可能會反對。民心民意,只是民眾當時的意思,是不一定可靠的。
如果想靠廣泛聽取他人意見、民心民意來做決定,使方方面面都滿意,結果將會使你不知道到底那一種說法是恰當?shù)?、準確的,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無法做出決定。
作為統(tǒng)治者、管理者,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事物。不要過于看重人們一時的意見,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要求面面俱到。要根據(jù)需要做事,保住核心、主要的東西,保證大的方向不偏離,實現(xiàn)主要的任務、目標。
團隊和群體,各有其使命和目的。失去了主要的使命和目的,團隊和群體存在就沒有意義了,也就會不復存在了。
“多聞數(shù)窮”,另有一種比較廣泛且頗為有道理的理解:指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關系。知識多了,顧忌多了,會使人不知所措。數(shù)不過來,會顯得雜亂無章?;ㄔ诼牭臅r間太多,技能練習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以致技能相對缺少、低下,不如保持適當?shù)芈?,適當?shù)貜膭e人處獲取知識,而將一部分時間用于技能練習,不如在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之間保持適當。――這是從執(zhí)行者的角度來解說的,不是從統(tǒng)治者、管理者的角度來解說的,與本章的中心,不是很吻合,故附在其后。
“守中”的“中”,很多人認為是指中庸之道,也就是說要不偏不倚、保持平衡的意思。筆者認為此種理解頗為不當。雖然從理上來講,從人的愿望來講,很不錯,但在實際中,則無法運行,等于是白說。一是因為很多事情和問題,無法設定固定的標準,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時間,人的期望不同,標準也不同。二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不偏不倚、保持平衡的,必須要有明確的意見或主張,否則,就會造成其他人尤其下面的人思想混亂,不知所措。
評說:
對于他人(尤其是老百姓、下屬)的想法、意見和議論,要正確對待和重視,不能完全不顧。他人的想法、意見和議論,也都是有一定的緣由和道理的,哪怕是錯誤的和不當?shù)?。這樣,才會團隊凝聚力的形成,給管理的實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同時,對待議論和意見,不能一視同仁,沒有主次。要清楚哪些能夠顧及、并顧及到了的,哪些顧及不到的,又該如何處置、彌補。這樣做,至少可以表現(xiàn)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可以使對方在感情上不排斥自己,有利于群體、團隊的齊心協(xié)力和任務、使命的完成。否則,稀里糊涂的一視同仁,想面面俱到、皆大歡喜,結果則可能是面面俱不到,沒有一方滿意。
在不偏離大方向的前提下,在能夠保證主要的任務、目標的完成和實現(xiàn)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地顧及其它的想法和議論,但絕對不能由于顧及他人想法和議論而影響主要的任務、目標的完成和實現(xiàn)。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