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館茶樓―老北京的改良茶館
這還是三十年代的事兒,在“社稷壇”(中山公園)靠后的假山前邊并排著有三家茶館。
一個叫“春明館”,這是一個“清茶館”的模式,里面除了賣茶以外還代賣一些精細的小點心,到這里來的客人大都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其穿戴無一不是長袍馬褂兒,福字履、小帽頭兒;喝茶聊天兒很有前清的遺韻。因此人們給起了個外號叫“爸爸茶館”。
緊挨著它的茶館叫“長美軒”,它的里面和“春明館”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壓桌碟兒上以黑白瓜子兒和玫瑰棗、小蜜餞為主,而且里面有一些簡單書刊。到這里面來的茶客主要是一些小學(xué)教員、公司的職員等等,穿中山服和立領(lǐng)兒學(xué)生裝的,也有穿西服打領(lǐng)帶的,總之是穿什么的都有。每到下午四五點鐘,這些人便夾著皮包,叼著煙卷,三三兩兩地到這兒聚齊兒來了。而且還都幾乎每天必到,喝著茶,聊著天,評論著時事。當(dāng)時就有人給這些人起了個“公園董事”的外號兒,同時也給這“長美軒”起了個“兒子茶館”的外號。
與“長美軒”相鄰的茶館叫“柏斯馨”,到今兒個我都沒弄明白這個洋名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個茶館除了賣茶以外,其他什么壓桌碟呀,什么小點心呀,一概沒有。取而代之的是當(dāng)時最時興的“檸檬水” 、“橘子水”、“冰激凌”、“銻水兒”、“火腿面包”等等洋味兒的食品。而到這兒來的也大都是一些時髦兒少女和摩登小伙兒,要不然就是一些在洋學(xué)堂念書的學(xué)生們。而所聊的話題則是交誼舞、新電影和影星軼聞。為此,“柏斯馨”茶館還專門為這些時髦兒的青年人準(zhǔn)備了“良友”畫報、“三六九”畫報和“新民晚報”等等。而人們則也很自然地給“柏斯馨”茶館起了一個“孫子茶館”的外號。
這三個茶館在一起和平共處了很有一段時間,而茶客們?nèi)紩杂X地對號入座,自己到底適合于哪一類呢?放心!不會錯的,因為各人的思想決定了一切!
只可惜,完全可以被稱做“大改良”的“柏斯馨”茶館同那兩家一起在四十年代中葉以后就在也沒消息了!為此我還特意詢問了著名的北京史地民俗作家常人春先生,他曾經(jīng)為這三個茶館寫過文章,結(jié)果也是沒有結(jié)果,太遺憾了……
在北京,茶館這個行業(yè)一直到了一九五六年算是開始正式完結(jié)。直到進入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茶館這個行業(yè)才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這個古老城市的土地上。
編者:接著該和您開聊老北京茶館里的各種講究了―――等著聽好兒吧。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