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文茶詩―茶具
茶具,其定義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飲茶使用的各種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大類,陸羽《茶經》就是這樣概述茶具的?,F在所指專門與泡茶有關的專門器具,古時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與茶器才逐漸合一。目前,則主要指飲茶器具。《茶經》中詳列了與泡茶有關的用具28種、八大類,對茶具總的要求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湯質,又力求古雅美觀。
茶具對茶湯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茶具顏色對茶湯色澤的襯托。陸羽《茶經》之推崇青瓷,“青則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湯呈綠色(當時茶色偏紅)。隨著制茶工藝和茶樹種植技術的發(fā)展,茶的原色在變化,茶具的顏色也隨之而變。二是茶具的材料對茶湯滋味和香氣的影響,材料除要求堅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損茶質。
中國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兼具實用和鑒賞價值,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茶具的使用、保養(yǎng)、鑒賞和收藏,已成為專門的學問,世代不衰。本文就茶具的發(fā)展歷史、種類和產地、選擇和使用及各茶類所用茶具作簡單介紹。其中,宜興紫砂壺和景德鎮(zhèn)瓷器因普遍使用,將得到較多的篇幅。
本文整理自:
1.港臺茶事 陳文懷 浙江攝影出版社
2.現代茶藝 蔡榮章 (臺灣)中視文化公司
3.中國茶典 貴州人民出版社
4.中國茶經 陳宗貿 上海文化出版社
茶具 之茶具種類和產地
茶具,按狹義的范圍,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壺、茶盞、茶碟、托盤等飲茶用具。芳香的茶葉配上質優(yōu)、雅致的茶具,更能襯托茶湯的色澤,保持濃郁的茶香。我國茶具品種豐富,質地迥異,形式復雜,現介紹如下:
(一)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作為人類早期的食器,在茶葉最初的利用階段,被用以煮茶或飲茶,應是較早的茶具。后因瓷器的興起,陶土茶具逐漸衰落,直到宜興紫砂茶具的出現。
宜陶崛起于北宋,盛行于明代,以茶壺最受推崇。紫砂壺和一般陶器不同,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于成陶火溫較高,燒結密致,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耐用,還能吸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此外,紫砂壺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有“世間茶具壺為首”之譽?!短蚁驼Z》說“陽羨(即宜興)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見其名貴。
紫砂壺式樣繁多,所謂“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加之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體書法,使之成為觀賞和實用巧妙結合的產品。特別是名手所作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美術品。歷代名家的成就,構成了宜興紫砂壺的發(fā)展歷史,簡述如下文:
1.明正德年間
紫砂壺正史始于此時。紫砂壺之父,供春(龔春),成為第一位著名制壺大師。因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供春之壺,勝如金玉”,使得紫砂壺成為壺中之,開始了宜興紫砂茶具的興盛時期。
供春壺“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張岱《陶庵夢憶》中言道,宜興罐以供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F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把失蓋的樹癭壺,系供春的傳器。
自供春之后,與其同時代的制壺名家,有被譽為“四大家”的董翰、趙梁、元暢、時朋,還有李茂林。董以文巧著稱,趙、元、時以古拙見長,李則擅長小圓壺。
2.明萬歷年間
活躍于此時的名家,有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歐正春、蔣伯(上艸下夸)等,其中以時大彬為最佳,余者則皆乃其弟子。
時大彬自幼從父時朋學制壺,模仿供春,并自創(chuàng)一格,多做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更加符合飲茶品茗之趣味,故有“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之贊譽。
3.明末清初
這個階段,宜興紫砂壺業(yè)出現了一批技藝高超、風格多樣而且多產的制壺藝人,知名者有陳仲美、陳用卿、陳子畦、惠孟臣、陳辰等。
陳仲美最早將款和印章并施于壺底,開創(chuàng)了壺史先例。他是宜興歷史上風格多樣、制壺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
陳用卿則第一次將銘文刻于壺身,且用行書取代楷書,增加了作品的文氣。在這之前,紫砂壺上都不刻任何銘文,即使制壺藝人的名款,亦偶爾以楷書刻在壺底。
惠孟臣是對紫砂壺在歐洲的流行有最大影響的藝人,他第一個制造梨形壺,其中一些隨中國茶葉初次介紹到歐洲的同時就遠銷歐洲,以致于英國陶工開始自行制造茶壺時,均仿效惠孟臣的梨形壺。
4.清初
17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出現的制壺名家較少,以陳鳴遠最富盛名,其才藝是歷代紫砂壺名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陳鳴遠制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特別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態(tài)作品,是無人可以比擬的,其獨到之處在于雕塑裝飾、款識書法亦雅健,至今被視為珍藏。其作品壺蓋有行書“鳴遠”印章。
5.清嘉慶年間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由于文人的參與和重視,宜興紫砂壺又進入一個新階段,著名的曼生壺即其杰出成就。
曼生壺是文人和制壺藝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產品。當時的宜興知縣陳曼生,愛好紫砂壺,精于書法、繪畫、篆刻,亦屬名家。為振興陶業(yè),自創(chuàng)壺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壺藝人楊彭年、吳月亭等為他制壺,又邀文人好友為之繪畫、刻文,使得紫砂壺成為高雅的陶藝作品。這個時期在壺身題款成為風尚。
6.清道光、咸豐年間至清末
紫砂壺的壺形和裝飾,在該階段愈加變化多端,千姿百態(tài)。
何心丹仿效陳鳴遠,工藝追求簡潔,壺式結果取材于自然的瓜類并配以簡單線條,極為精巧。
邵大亨創(chuàng)作的魚化龍壺靈巧可愛,蓋上龍頭可活動,龍舌能伸出;百果壺匠心獨具,壺身圓形,上貼白果、瓜子、栗子、紅棗等各式瓜果,以蓮藕為壺嘴,菱角為壺把;還有竹節(jié)提梁壺。太湖石提梁壺等。
黃玉麟將古代青銅器和陶器藝術特色融化到紫砂壺的制作中,技藝精湛。
7.近代
近代,紫砂壺的生產完全轉入商業(yè)化,并多次參加國際博覽會獲獎,刺激了紫砂壺的商業(yè)市場。歷代紫砂壺式均有生產,并有新的創(chuàng)意出現,如南瓜壺、松鼠葡萄壺以及以松、竹、梅為主題的壺式。名家有顧景洲、朱可心、蔣蓉等人。
紫砂壺乃具有實用性的藝術品,緣茶而興。隨著茶藝興盛,閑時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作為一件完美的紫砂壺作品,一方面需滿足其實用性,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適當,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方便舒適,壺蓋四周合縫等等;另一方面,作為美術品,應具備形、神、氣、態(tài)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韻;氣,即氣質,陶藝所蘊涵的和諧色澤美;態(tài),即形態(tài),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tài)。但是,由于審美觀、文化素養(yǎng)。興趣愛好等等因人而異,對紫砂壺的鑒賞,也是各人自有擇重,各有所好。然而,誠如現代制壺大師顧景洲所言,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盎是平,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產生情感,怡養(yǎng)性靈,百玩不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