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文茶詩―茶到中年
近幾時忽然喜歡上徑山茶,且不是明前芽茶,專是二茬回頭春,已經掐過尖子的那種。
這凡庸易得的二茬春徑山茶,本來是夾雜在多所垂青的瓜片、猴魁、碧螺春之間,作陪茶以恢復審美感受用的。
忽然有一天,卻不知不覺中喝出了新感覺:這茶味怎么恁地平和。
香味是淡薄些,卻溫潤超然。沒有明前芽茶那種飛揚跋扈的香、香得尖利、甚至香得浮躁,一如未經打磨的青春。
這徑山茶,原是茶到中年。
喝茶的濃香豐腴,例如鐵觀音,是很多茶客都來得慣得;喝茶的枯淡靜寂,例如徑山茶(按,此茶原為“禮佛之茶”。據(jù)說日本茶道溯源就在徑山禪茶),就需要一些有所準備的心。
千島銀針是皖浙之交的新安特產。有一陣曾迷煞我。最是那一開啟的瞬間,清秀的香,肥碩的香,香得鋪天蓋地。贊不絕口時我直道它在龍井之上?,F(xiàn)在想想,那香味中果然有野氣。是富春的山水,滋潤之外別有戾氣。三江匯合(富春江、新安江、蘭溪)處,曾是春秋時古越國與古楚國的國界,“子胥野渡”的痕跡仍在。
安徽六安的瓜片,雖號稱傳統(tǒng)十大名茶之一(按,關于六安茶在明代中葉以降江南江北的不同處境,鄭培凱《<梅詞話>與明代飲茶文化》中自有分疏,此處不容贅述),自《紅樓夢》問世卻一直有點見背。因為文人們先入為主記住“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那一回威嚴的賈母一句話:“我不吃六安茶!”慌得正在沏茶的孤高冷傲的妙玉也要上趕著說明:“這是老君眉!”都是“文化記憶”惹的禍。這就是所謂“成見”。其實六安茶自有一段好處。特別的清,清到有點淡,有點模糊,是“情到多時反轉薄”,對茶人的心態(tài)有要求。說起來,似乎真像桐城文章,清通中多少有幾分造作,但正是作出來的文人茶,要有起承轉合的心,用功了努力了有功架了,才喝出一段好處。
論貌相,太平猴魁在綠茶系譜中可謂獨樹一幟:其壯碩頎長、肥厚滂沱,矗立于玻杯中雄姿英發(fā),極具觀賞價值。其碧清甘淡,較之六安瓜片,則頗有姑表姻親的聯(lián)袂之氣。如果硬要將二者PK,真是“二玉論心”般難較高下,或者不妨說,猴魁滋潤中多些剛猛,瓜片清幽中更為秀氣。猴魁另有質樸,而瓜片香得有點“嬌”。
雖然按照明清時期行政區(qū)劃同樣隸屬“江南省”,皖地較之江浙,就茶意而言,卻多少算個異數(shù):安徽茶似乎別具一種韻致上的大方與開闊。清而通。相對而言小兒女氣要稀薄得多。雖然至今我都沒有找到黃山毛峰的最佳口感,但明明白白那種特殊的大氣是皖茶共有一致的。屢屢嘲笑一位素性不喜安徽茶的安徽籍師兄今生今世枉作了一回安徽人:他居然是偏嗜江北綠茶的,例如信陽毛尖――其實那些所謂男女老少可以“通吃”的能夠“打通關”的茶香,一般而言,如果不是流于俗艷,往往就是流于激烈,也就難免了要流于粗糙。
龍井茶一如杭州城,是處處準備好了的茶,要豪放有豪放要收斂有收斂,見多識廣又從容,需要另起一回才好分解。不過略略還是有著幾分江南的書生意氣,是簫心斂著劍氣,綢緞里面包裹了一把好快刀。
四川茶地氣透著熱辣。和江南茶比,是打網(wǎng)球遇見下圍棋,好自好,就是不可比。
碧螺春卻超乎了我的判斷力,因為至今人在茶里,就不好說。只覺得“嚇煞人香”這名字委實不可。倒并非在乾隆御筆欽此下屈打成招,而是這茶的好處就在貼皮貼肉水潤氣潤的合適:它嚇不到我。每每倒是一罐新茶在手,啟封時香沁入骨,竟生出歡愉之極至于淚下的心:如何人間還能有這樣一塵不染的清中之香?!呆呆看蜷曲的翠毫在透明玻杯中浮沉,常常人就一起沉到了水里――從此不再需要方向。
宜興紅固然也是好,卻有一種過“熟”的香,完整得叫人坐臥不安,是心計太沉穩(wěn)圓滿的暖,反而變得不踏實起來。
因了這紫砂樣紅的影響,以至于連累了“陽羨雪芽”,一例讓我有點疑神疑鬼,喝著不安穩(wěn)。當然這是錯覺,陽羨吃虧就在離開蘇州太近,宛如絕代風華之畔,屈居下僚者往往都是高手林立,一世的埋沒只在“既生瑜何生亮”那點不合時宜罷了。
安吉白茶近來頗為走俏,瘦硬堅挺、銀劍碧鞘,形貌風姿和同為鄉(xiāng)親的湖筆有一拼。又好似山谷的詩意。香得也清脆。卻是宛如清淡魚肚夾在麻辣川菜中,稍不留神就會分神:這樣的凝神之飲,有時反讓人拿捏得汗都出來,倒生出不太平的心緒了。如此張致焦慮,難免叫品茶的情致遭遇困窘。一如在讀黃庭堅層層疊疊的歌吟。
烏龍茶是男人茶。香得沉郁頓挫,霸氣厚重。但對我的口味而言,目前還是一種壓力。始終覺得那香氣有點端架子、不牢靠,有點香得“假”。
按照資深茶客半開玩笑的說法,我還沒走到能喝懂普洱茶的時候(年紀還輕),甚至烏龍這一關都是進入普洱之前需要完成的――這話聽來簡直讓我生出疑竇:既然男人氣重的烏龍茶我都暫時降服不了,那么普洱茶該是“超越性別”之茶了?――今歲中秋,那晚捏著一塊20歲的餅與一塊5歲的餅賭氣一般自斟自飲。突然之間就意識到這年輕的餅,是聞著更香口感卻薄,這年長的餅,是喝著更醇而氣息轉淡。我被自己的感覺嚇住了:怎么能是這樣有生命的會成長的茶呢――然而的確就是這樣有生命的會成長的茶啊。
平心而論,真心偏嗜仍是綠茶,特別是江南的綠茶。
江南綠茶即使算不得潔白純正女兒茶,也是蘇昆冷板水磨的《牡丹亭》,杜麗娘眼前心中的柳夢梅,是明清中國獨有一段的一個特殊的男人品種――“小生”的美。
再次讓我回到淡香薄甘的徑山茶,而且是茶到中年。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詩的作者,是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趙樸初先生――果然好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