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人物-韓愈
古代文學人物-韓愈,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
韓愈(768~824)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北魏貴族后裔,父仲卿,為小官僚。
生平
韓愈一生經(jīng)歷,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4歲以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后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后,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后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究心古訓,并關(guān)心政治,自稱"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jīng)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
第二階段,25至35歲。先登進士第。然后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后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至京師,官四門博士。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等。
第三階段,36至49歲。先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與宦官、權(quán)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張中丞傳后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南山詩》、《秋懷詩》11首、《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石鼓歌》等。
第四階段,50至57歲病故。先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的主張。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nèi),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為兵部侍郎時,鎮(zhèn)州王庭湊叛亂,他前往宣撫,成功而還。最后這一階段,政治上較有作為。重要詩文有《平淮西碑》、《論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銘》、《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瀧吏》等。
韓愈一生,在政治、文學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主要成就是文學。他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進行了長期的激烈斗爭。"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李漢《昌黎先生集序》)。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導,終于形成了唐代古文運動,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他的詩歌有獨創(chuàng)成就,對宋詩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文學主張
韓愈的文學主張,與他的政治思想、學術(shù)觀點有密切關(guān)系。他的政治思想、學術(shù)觀點比較復雜,主要淵源于儒家,但也有一些"離經(jīng)叛道"的言論。他一方面談仁義,談性三品,繼承孟軻、董仲舒的儒學傳統(tǒng),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quán)迷信,主張"人其人,火其書"(《原道》),僧徒返俗,佛經(jīng)焚毀;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方面贊揚孟軻辟排楊、墨,"功不在禹下",認為"楊、墨行,正道廢"(《與孟尚書書》);另一方面又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讀墨子》)。一方面主張"宗孔氏","貴王賤霸"(《與孟尚書書》);另一方面又盛贊管仲、商鞅的事功,指斥后人"羞言管、商氏"為"不責其實"(《進士策問》)。一方面詆毀王□、王叔文集團的改革;另一方面卻追隨另一個比較進步的政治家裴度,在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quán)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xiàn)象,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因此,韓愈雖然以儒學的衛(wèi)道士自居,可是在宋代理學家看來,他是"為文所得處多",但對儒家之道"卻倒學了"(《二程遺書》),"其論著不詭于圣人蓋寡矣"(楊時《送吳正子序》)。
關(guān)于散文和詩歌的寫作,韓愈有整套理論。第一,他繼承儒家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道是目的和內(nèi)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張用道來充實文的內(nèi)容,文道合一,以道為主。而道的內(nèi)涵,就是仁義。第二,古道載于古人之文,尊尚古道,就要提倡古文。"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后》)。所以他提出學習先秦兩漢古文的主張,嚴格規(guī)定"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書》)的學習標準。于五經(jīng)外,也要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同工異曲"的作品,"沉浸□郁,含英咀華"(《進學解》),合"經(jīng)、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舊唐書》本傳)于一手。第三,學古的用意是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惟善用古者能變古"(劉熙載《藝概》),所以他堅持"唯古于詞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的寫作原則。第四,用古文的形式寫有充實內(nèi)容的作品,首先要求作者有扎實的道德修養(yǎng)。他根據(jù)《孟子》的養(yǎng)氣說,提出了"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的養(yǎng)氣論,認為"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第五,充實的內(nèi)容又必須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他認為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平情緒是使作品思想性深化的原因,因而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送孟東野序》),"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詩序》)等論點,"自言其文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詞"(劉熙載《藝概》)。這就突破了文以載道觀點的局限、繼承并發(fā)展了儒家關(guān)于《詩三百篇》的"怨""刺"作用、屈原的"發(fā)憤以抒情"(《九章?惜誦》)、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等說,并對宋代歐陽修的"窮而后工"說起了重要影響。第六,在作品的風格方面,又強調(diào)"奇"。"元和以后,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李肇《國史補》),可見韓愈的詩文,在"元和體"中代表著"奇詭"的一路,韓愈與元稹、白居易,都推崇杜甫,但發(fā)展的方向不同。元、白重杜輕李,韓愈則李、杜并重。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奇情壯思、幻想馳騁,更傾向于李白。他批判揚杜抑李論者"蚍蜉撼大樹",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表示自己跟李、杜"精誠忽交通,百怪我入腸",向往并追求李、杜那種"巨刃摩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調(diào)張籍》)的雄奇風格,這對同時代的作者如樊宗師、李賀、盧仝、皇甫□和宋代王令、清代胡天游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
文學創(chuàng)作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了他的理論。所作賦、詩、論、 說、 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 碑志、 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愈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種類型,是以明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nèi)容的長篇和中篇。如從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觀點著眼的《原道》、《論佛骨表》,從哲學觀點立論的《原性》,從傳道授業(yè)角度說理的《師說》等。這類文章,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又一種類型,是一些嘲諷社會現(xiàn)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概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用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的問答形式和幽默筆觸,表現(xiàn)自己的坎坷遭遇,嘲諷社會上的庸俗習氣,構(gòu)思奇特,鋒芒畢露。再一種類型,是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jīng)驗的,體裁多樣,如書信體《答李翊書》、《與馮宿論文書》,贈序體《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等。文筆也多變化,如《送孟東野序》用38個"嗚"字貫串全篇,《送高閑上人序》以精湛的理論與奇幻的形象描寫相交織等,都是論說文的上乘。
敘事文在韓愈散文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一種類型,是學習儒家經(jīng)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的體裁,歌頌唐王朝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業(yè)績,"句奇語重","大筆淋漓",向來被認為是"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李商隱《韓碑》)的巨制;《畫記》直敘許多人物,也是從《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脫化而來的。又一種類型,是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tǒng)的,如《張中丞傳后敘》刻畫英雄人物形象,敘事、議論、抒情相融合,為公認的名篇。此外,描繪人物生動奇特,學習《史記》、《漢書》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亦為一種類型。為友情深厚的文學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等,又是一種類型。但在韓愈所寫的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也有一些為"諛墓"之作,當時已被劉叉所譏斥(李商隱《劉叉》)。
抒情文中的祭文,表現(xiàn)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寫,突破四言押韻常規(guī)的,如《祭十二郎文》,是一種類型;表現(xiàn)朋友交誼、患難生活,用四言韻語寫的,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又是一種類型。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lián)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gòu),具有小說意味,但和當時一般傳奇小說仍有區(qū)別?!睹f傳》多少帶有作者的身世感慨,《石鼎聯(lián)句詩序》或以為是譏諷當時宰相之辭。這類作品,時人"大笑以為怪",而柳宗元獨以為奇(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答楊誨之書》)。柳宗元也寫了幾篇類似的文章。韓愈的門人沈亞之,則是著名的小說家。他們多少受到韓愈的影響。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具有多樣的藝術(shù)特色。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說是"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與司馬遷"相上下"而"過揚雄遠甚";蘇洵《上歐陽內(nèi)翰書》說是"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魚黿蛟龍,萬怪惶惑",很能形容出韓文的主要風貌。這樣的散文,對六朝以來柔靡的駢儷文風,具有掃蕩作用。韓愈又是語言的大師,善于對前人的語言推陳出新,對人們的口語進行提煉。如"蠅營狗茍"(《送窮文》)、"貪多務得"、"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等新穎詞語,韓文中為數(shù)不少,一直沿用至今,豐富了中國語言的寶庫。他主張"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創(chuàng)造一種在口語基礎(chǔ)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另一方面,他還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來一部分文人也有影響。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chuàng)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shù)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一類詩,不僅是"怪怪奇奇"的幾幅"曼荼羅畫"(沈曾植評《陸渾山火》詩語),而且具有深刻的時代現(xiàn)實內(nèi)容。那種雄奇境界,也存在于不少寫景詩如《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抒情詩如《孟東野失子》等作品中。但韓愈詩在追求奇譎的同時,往往也有填砌僻語、生字、押險韻等近于文字游戲的缺陷。韓詩藝術(shù)特色的另一表現(xiàn)為樸素無華。一些反映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心政治得失、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長篇如《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繼承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傳統(tǒng);短篇如《汴州亂》,接近白居易、張籍的風格。一些寫景詠物詩如《山石》、《南溪始泛》、《杏花》,一些抒情詩如《題驛梁》、《答張十一功曹》,也都具有不尚雕繪、本色天然的好處。
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這是他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主張在詩歌領(lǐng)域的貫徹。主要表現(xiàn)為:①把散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句式、虛詞等運用于詩歌寫作,使詩的形式散文化。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清人方東樹指出它們使用了"古文手筆"、"古文章法"(《昭昧詹言》)?!稙{吏》則用古文《進學解》的結(jié)構(gòu)布局為詩。這種詩體散文化的長處,是比較自由流暢,擴大了詩歌表達的功能。缺點在于有時把散文的虛詞過多地引進詩中,如"放縱是誰之過歟"(《寄盧仝》)"知者盡知其妄矣"(《誰氏子》)之類,其實都是文章語句而不是詩句。后代詩人如錢載、翁方綱等,就受了這種影響而變本加厲。②把大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中,以議論為詩,有時甚至通篇是議論。如《君子法天運》一首,通篇用《荀子》的議論和語句為詩,味同嚼蠟。《誰氏子》、《謝自然詩》的后半篇排斥道教,《送靈師》頭一段排斥佛教,則是押韻的《原道》、《論佛骨表》。《薦士》上半篇,概論詩歌發(fā)展,又是《送孟東野序》一類文論的翻版。這些,都不符合形象思維的寫作規(guī)律,和《詩》三百篇以及杜甫詩中結(jié)合少許議論的作品不同。宋人如歐陽修、王安石的部分作品,尤其是理學家的詩,就受了這種影響。③用辭賦家鋪張雕繪的手法為詩。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分類,賦是列在文章體裁之內(nèi)的。韓愈的以賦為詩,也是以文為詩的一種表現(xiàn)?!赌仙皆姟纷钣写硇裕未榕d祖指出它"似《子虛》、《上林賦》"(《韓集五百家注》引);朱□尊說它是"以賦為詩,鋪張宏麗"(《韓昌黎詩集》兩色批點本)。這首詩中連用50多個"或"、"或如"、"又如",又連用14個迭字句,吸收《高唐賦》、《神女賦》、《洛神賦》、《七發(fā)》、《文賦》以及佛經(jīng)《佛所行贊》中的句式并加以擴展,排比形容,層出不窮,別開長篇雕繪的途徑,在山水詩的發(fā)展史上,一變謝靈運以來五言的清麗風格,跟杜甫的五言短篇也不相同?!冻悄下?lián)句》寫長安各種事物,用的也是賦體。這類詩,有光怪陸離、雄奇縱恣的藝術(shù)特色,但也有累贅堆砌、晦澀呆鈍、僻詞怪字滿紙的缺點。
韓愈以文為詩,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沈括說:"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雖健美富贍,然終不是詩。"呂惠卿卻說:"詩正當如是,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齋夜話》)各著眼于一面,得出褒貶不同的結(jié)論。
韓愈以文為詩,因而在各類詩體方面,擅長古體,律詩絕句數(shù)量較少。但其律、絕中也有少數(shù)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guān)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為歷來選家、評論家所贊賞。
韓愈詩文,唐代以來久有定評,古文方面評價尤高。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讀韓杜集》)。蘇軾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韓文公廟碑》)。茅坤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以韓愈冠首。詩歌方面,評論則有分歧。贊揚韓詩的,司空圖說它"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挾電,撐抉于天地之間"(《題柳集后》),宋代人以為"雖杜子美亦不及"(張戒《歲寒堂詩話》引),趙秉文以為"昌黎以古文渾灝,溢而為詩,而古今之變盡"(《與李孟英書》),葉燮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原詩》),總之,都承認他是開派的大家。持貶抑論者,除沈括外,陳師道以為"退之于詩,本無解處"(《后山詩話》),王世貞以為"韓退之于詩,本無所解"(《藝苑卮言》),近代如王□運、章炳麟諸人對韓詩也多貶詞。兩種評論,各走極端。陳三立說:"不能病其以文為詩,而損偏勝獨至之光價。"(《題程學恂〈韓詩臆說〉》)這是對韓詩藝術(shù)成就較為公允的論斷。
本集及其版本
韓愈的集子,為其弟子李漢所編,外集為宋人所輯?,F(xiàn)存韓集古本,以南宋慶元魏懷忠所編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傳的宋人舊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經(jīng)明代徐氏東雅堂翻刻后,最為通行,系全錄朱熹《考異》和節(jié)錄五百家注而成。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詩集單行注本,清代有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 2種。今人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
為韓集作??被蜓a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韓集舉正》、朱熹《韓文考異》,清代有陳景云《韓集點勘》、王元啟《讀韓記疑》、沈欽韓《韓集補注》、方成□《韓集箋正》,近人有徐震《韓集詮訂》。
韓愈生平事跡,見于皇甫□《昌黎韓先生墓志銘》、《韓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韓公行狀》,這是最原始的材料。新、舊《唐書》本傳,朱熹并有《新唐書》本傳的詳注。編為年譜、年表的有好幾種,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方崧卿《年譜增考》即合刻在洪譜各條之后。
研究著作,王鳴盛《蛾術(shù)編》、鄭珍《巢經(jīng)巢文集》、俞□《俞樓雜纂》諸書有關(guān)條目或文章,具有學術(shù)價值。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guān)部分,是評論詩文的代表著作。單篇論文,以近人陳寅恪《論韓愈》為最著名。
生平
韓愈一生經(jīng)歷,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4歲以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后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后,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后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究心古訓,并關(guān)心政治,自稱"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jīng)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
第二階段,25至35歲。先登進士第。然后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后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至京師,官四門博士。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等。
第三階段,36至49歲。先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與宦官、權(quán)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張中丞傳后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南山詩》、《秋懷詩》11首、《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石鼓歌》等。
第四階段,50至57歲病故。先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的主張。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nèi),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為兵部侍郎時,鎮(zhèn)州王庭湊叛亂,他前往宣撫,成功而還。最后這一階段,政治上較有作為。重要詩文有《平淮西碑》、《論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銘》、《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瀧吏》等。
韓愈一生,在政治、文學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主要成就是文學。他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提倡古文,進行了長期的激烈斗爭。"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李漢《昌黎先生集序》)。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導,終于形成了唐代古文運動,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他的詩歌有獨創(chuàng)成就,對宋詩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文學主張
韓愈的文學主張,與他的政治思想、學術(shù)觀點有密切關(guān)系。他的政治思想、學術(shù)觀點比較復雜,主要淵源于儒家,但也有一些"離經(jīng)叛道"的言論。他一方面談仁義,談性三品,繼承孟軻、董仲舒的儒學傳統(tǒng),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quán)迷信,主張"人其人,火其書"(《原道》),僧徒返俗,佛經(jīng)焚毀;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方面贊揚孟軻辟排楊、墨,"功不在禹下",認為"楊、墨行,正道廢"(《與孟尚書書》);另一方面又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讀墨子》)。一方面主張"宗孔氏","貴王賤霸"(《與孟尚書書》);另一方面又盛贊管仲、商鞅的事功,指斥后人"羞言管、商氏"為"不責其實"(《進士策問》)。一方面詆毀王□、王叔文集團的改革;另一方面卻追隨另一個比較進步的政治家裴度,在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擅權(quán)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xiàn)象,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因此,韓愈雖然以儒學的衛(wèi)道士自居,可是在宋代理學家看來,他是"為文所得處多",但對儒家之道"卻倒學了"(《二程遺書》),"其論著不詭于圣人蓋寡矣"(楊時《送吳正子序》)。
關(guān)于散文和詩歌的寫作,韓愈有整套理論。第一,他繼承儒家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道是目的和內(nèi)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張用道來充實文的內(nèi)容,文道合一,以道為主。而道的內(nèi)涵,就是仁義。第二,古道載于古人之文,尊尚古道,就要提倡古文。"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后》)。所以他提出學習先秦兩漢古文的主張,嚴格規(guī)定"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書》)的學習標準。于五經(jīng)外,也要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同工異曲"的作品,"沉浸□郁,含英咀華"(《進學解》),合"經(jīng)、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舊唐書》本傳)于一手。第三,學古的用意是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惟善用古者能變古"(劉熙載《藝概》),所以他堅持"唯古于詞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的寫作原則。第四,用古文的形式寫有充實內(nèi)容的作品,首先要求作者有扎實的道德修養(yǎng)。他根據(jù)《孟子》的養(yǎng)氣說,提出了"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的養(yǎng)氣論,認為"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第五,充實的內(nèi)容又必須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他認為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平情緒是使作品思想性深化的原因,因而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送孟東野序》),"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詩序》)等論點,"自言其文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詞"(劉熙載《藝概》)。這就突破了文以載道觀點的局限、繼承并發(fā)展了儒家關(guān)于《詩三百篇》的"怨""刺"作用、屈原的"發(fā)憤以抒情"(《九章?惜誦》)、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等說,并對宋代歐陽修的"窮而后工"說起了重要影響。第六,在作品的風格方面,又強調(diào)"奇"。"元和以后,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李肇《國史補》),可見韓愈的詩文,在"元和體"中代表著"奇詭"的一路,韓愈與元稹、白居易,都推崇杜甫,但發(fā)展的方向不同。元、白重杜輕李,韓愈則李、杜并重。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奇情壯思、幻想馳騁,更傾向于李白。他批判揚杜抑李論者"蚍蜉撼大樹",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表示自己跟李、杜"精誠忽交通,百怪我入腸",向往并追求李、杜那種"巨刃摩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調(diào)張籍》)的雄奇風格,這對同時代的作者如樊宗師、李賀、盧仝、皇甫□和宋代王令、清代胡天游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
文學創(chuàng)作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了他的理論。所作賦、詩、論、 說、 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 碑志、 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愈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種類型,是以明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nèi)容的長篇和中篇。如從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觀點著眼的《原道》、《論佛骨表》,從哲學觀點立論的《原性》,從傳道授業(yè)角度說理的《師說》等。這類文章,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又一種類型,是一些嘲諷社會現(xiàn)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概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用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的問答形式和幽默筆觸,表現(xiàn)自己的坎坷遭遇,嘲諷社會上的庸俗習氣,構(gòu)思奇特,鋒芒畢露。再一種類型,是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jīng)驗的,體裁多樣,如書信體《答李翊書》、《與馮宿論文書》,贈序體《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等。文筆也多變化,如《送孟東野序》用38個"嗚"字貫串全篇,《送高閑上人序》以精湛的理論與奇幻的形象描寫相交織等,都是論說文的上乘。
敘事文在韓愈散文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一種類型,是學習儒家經(jīng)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的體裁,歌頌唐王朝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業(yè)績,"句奇語重","大筆淋漓",向來被認為是"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李商隱《韓碑》)的巨制;《畫記》直敘許多人物,也是從《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脫化而來的。又一種類型,是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tǒng)的,如《張中丞傳后敘》刻畫英雄人物形象,敘事、議論、抒情相融合,為公認的名篇。此外,描繪人物生動奇特,學習《史記》、《漢書》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亦為一種類型。為友情深厚的文學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等,又是一種類型。但在韓愈所寫的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也有一些為"諛墓"之作,當時已被劉叉所譏斥(李商隱《劉叉》)。
抒情文中的祭文,表現(xiàn)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寫,突破四言押韻常規(guī)的,如《祭十二郎文》,是一種類型;表現(xiàn)朋友交誼、患難生活,用四言韻語寫的,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又是一種類型。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lián)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gòu),具有小說意味,但和當時一般傳奇小說仍有區(qū)別?!睹f傳》多少帶有作者的身世感慨,《石鼎聯(lián)句詩序》或以為是譏諷當時宰相之辭。這類作品,時人"大笑以為怪",而柳宗元獨以為奇(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答楊誨之書》)。柳宗元也寫了幾篇類似的文章。韓愈的門人沈亞之,則是著名的小說家。他們多少受到韓愈的影響。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具有多樣的藝術(shù)特色。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說是"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與司馬遷"相上下"而"過揚雄遠甚";蘇洵《上歐陽內(nèi)翰書》說是"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魚黿蛟龍,萬怪惶惑",很能形容出韓文的主要風貌。這樣的散文,對六朝以來柔靡的駢儷文風,具有掃蕩作用。韓愈又是語言的大師,善于對前人的語言推陳出新,對人們的口語進行提煉。如"蠅營狗茍"(《送窮文》)、"貪多務得"、"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等新穎詞語,韓文中為數(shù)不少,一直沿用至今,豐富了中國語言的寶庫。他主張"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創(chuàng)造一種在口語基礎(chǔ)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另一方面,他還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來一部分文人也有影響。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chuàng)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shù)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一類詩,不僅是"怪怪奇奇"的幾幅"曼荼羅畫"(沈曾植評《陸渾山火》詩語),而且具有深刻的時代現(xiàn)實內(nèi)容。那種雄奇境界,也存在于不少寫景詩如《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抒情詩如《孟東野失子》等作品中。但韓愈詩在追求奇譎的同時,往往也有填砌僻語、生字、押險韻等近于文字游戲的缺陷。韓詩藝術(shù)特色的另一表現(xiàn)為樸素無華。一些反映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心政治得失、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長篇如《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繼承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的傳統(tǒng);短篇如《汴州亂》,接近白居易、張籍的風格。一些寫景詠物詩如《山石》、《南溪始泛》、《杏花》,一些抒情詩如《題驛梁》、《答張十一功曹》,也都具有不尚雕繪、本色天然的好處。
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這是他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主張在詩歌領(lǐng)域的貫徹。主要表現(xiàn)為:①把散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句式、虛詞等運用于詩歌寫作,使詩的形式散文化。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清人方東樹指出它們使用了"古文手筆"、"古文章法"(《昭昧詹言》)?!稙{吏》則用古文《進學解》的結(jié)構(gòu)布局為詩。這種詩體散文化的長處,是比較自由流暢,擴大了詩歌表達的功能。缺點在于有時把散文的虛詞過多地引進詩中,如"放縱是誰之過歟"(《寄盧仝》)"知者盡知其妄矣"(《誰氏子》)之類,其實都是文章語句而不是詩句。后代詩人如錢載、翁方綱等,就受了這種影響而變本加厲。②把大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中,以議論為詩,有時甚至通篇是議論。如《君子法天運》一首,通篇用《荀子》的議論和語句為詩,味同嚼蠟。《誰氏子》、《謝自然詩》的后半篇排斥道教,《送靈師》頭一段排斥佛教,則是押韻的《原道》、《論佛骨表》。《薦士》上半篇,概論詩歌發(fā)展,又是《送孟東野序》一類文論的翻版。這些,都不符合形象思維的寫作規(guī)律,和《詩》三百篇以及杜甫詩中結(jié)合少許議論的作品不同。宋人如歐陽修、王安石的部分作品,尤其是理學家的詩,就受了這種影響。③用辭賦家鋪張雕繪的手法為詩。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分類,賦是列在文章體裁之內(nèi)的。韓愈的以賦為詩,也是以文為詩的一種表現(xiàn)?!赌仙皆姟纷钣写硇裕未榕d祖指出它"似《子虛》、《上林賦》"(《韓集五百家注》引);朱□尊說它是"以賦為詩,鋪張宏麗"(《韓昌黎詩集》兩色批點本)。這首詩中連用50多個"或"、"或如"、"又如",又連用14個迭字句,吸收《高唐賦》、《神女賦》、《洛神賦》、《七發(fā)》、《文賦》以及佛經(jīng)《佛所行贊》中的句式并加以擴展,排比形容,層出不窮,別開長篇雕繪的途徑,在山水詩的發(fā)展史上,一變謝靈運以來五言的清麗風格,跟杜甫的五言短篇也不相同?!冻悄下?lián)句》寫長安各種事物,用的也是賦體。這類詩,有光怪陸離、雄奇縱恣的藝術(shù)特色,但也有累贅堆砌、晦澀呆鈍、僻詞怪字滿紙的缺點。
韓愈以文為詩,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沈括說:"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雖健美富贍,然終不是詩。"呂惠卿卻說:"詩正當如是,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齋夜話》)各著眼于一面,得出褒貶不同的結(jié)論。
韓愈以文為詩,因而在各類詩體方面,擅長古體,律詩絕句數(shù)量較少。但其律、絕中也有少數(shù)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guān)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為歷來選家、評論家所贊賞。
韓愈詩文,唐代以來久有定評,古文方面評價尤高。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讀韓杜集》)。蘇軾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韓文公廟碑》)。茅坤選《唐宋八大家文鈔》,以韓愈冠首。詩歌方面,評論則有分歧。贊揚韓詩的,司空圖說它"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挾電,撐抉于天地之間"(《題柳集后》),宋代人以為"雖杜子美亦不及"(張戒《歲寒堂詩話》引),趙秉文以為"昌黎以古文渾灝,溢而為詩,而古今之變盡"(《與李孟英書》),葉燮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原詩》),總之,都承認他是開派的大家。持貶抑論者,除沈括外,陳師道以為"退之于詩,本無解處"(《后山詩話》),王世貞以為"韓退之于詩,本無所解"(《藝苑卮言》),近代如王□運、章炳麟諸人對韓詩也多貶詞。兩種評論,各走極端。陳三立說:"不能病其以文為詩,而損偏勝獨至之光價。"(《題程學恂〈韓詩臆說〉》)這是對韓詩藝術(shù)成就較為公允的論斷。
本集及其版本
韓愈的集子,為其弟子李漢所編,外集為宋人所輯?,F(xiàn)存韓集古本,以南宋慶元魏懷忠所編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傳的宋人舊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經(jīng)明代徐氏東雅堂翻刻后,最為通行,系全錄朱熹《考異》和節(jié)錄五百家注而成。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詩集單行注本,清代有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 2種。今人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
為韓集作??被蜓a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韓集舉正》、朱熹《韓文考異》,清代有陳景云《韓集點勘》、王元啟《讀韓記疑》、沈欽韓《韓集補注》、方成□《韓集箋正》,近人有徐震《韓集詮訂》。
韓愈生平事跡,見于皇甫□《昌黎韓先生墓志銘》、《韓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韓公行狀》,這是最原始的材料。新、舊《唐書》本傳,朱熹并有《新唐書》本傳的詳注。編為年譜、年表的有好幾種,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方崧卿《年譜增考》即合刻在洪譜各條之后。
研究著作,王鳴盛《蛾術(shù)編》、鄭珍《巢經(jīng)巢文集》、俞□《俞樓雜纂》諸書有關(guān)條目或文章,具有學術(shù)價值。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guān)部分,是評論詩文的代表著作。單篇論文,以近人陳寅恪《論韓愈》為最著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韓愈人物簡介
韓愈人物簡介韓愈人物簡介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造詣極高,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
· 古代文學人物-謝翱
謝翱(1249~1295)南宋末散文家、詩人。字皋羽,晚號□發(fā)子。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縣)人。19歲時,應進士試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鄉(xiāng)兵數(shù)百人投效,署諮議參軍。文天祥被俘遇難,他不仕元,漫游兩浙以終。南宋亡國前后,散文煥發(fā)光彩,謝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黃宗羲贊揚他的文章,是天地間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謝皋羽年譜?游錄注序》)。他的《登西臺慟哭記》,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達了他滿腔沉痛悲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寫景之文,如《游赤松觀羊石記》寫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華洞記》寫洞中靈怪,形象生動。其文風格峭勁,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謝翱詩傳于今者約200余篇。其中《宋鐃歌鼓吹曲》、《宋騎吹曲》,寫宋太祖建國時"東征西討之事","文句炫煌,音韻雄壯,如使人親在短簫鼓吹間"...
· 古代文學人物-羅隱
羅隱(833~909)唐代文學家。原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廬)人。20歲應進士舉,十試不第。咸通十一年(870)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陽主簿,旋乞假歸。后游歷大梁、淮、潤等地,皆不得意。光啟三年(887)歸江東,投靠杭州刺史錢□,受愛重,任錢塘令,拜著作佐郎。錢□充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后,征任為掌書記,遷節(jié)度判官、司勛郎中。天□四年(907)唐亡,羅隱曾勸說錢□舉兵討梁,未能用。梁以諫議大夫征隱入朝,亦不行。后錢□表授吳越國給事中而卒,世稱羅給事。羅隱生當變亂的時代,大半生又處在流落不偶的境地,養(yǎng)成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為諧謔諷刺?!短撇抛觽鳌氛f他"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詩文凡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后世還流傳許多有關(guān)他這方面的趣聞軼事。羅隱的創(chuàng)作以雜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將自己的小品文集題名《讒書》,并自述寫作用心是&qu...
· 古代文學人物-洪皓
洪皓(1088--1155)宋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字光弼?;兆谡瓦M士。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奉命赴金,被羈留十馀年。拒絕金人所授官職,屢次秘密派人返回南方,報告金國虛實,紹興十二年(1142年)被釋歸宋,授徽猷閣直學士。屢向秦檜建言不可茍安于錢塘,為檜所忌,貶居英州九年,后徒袁州,至南雄州病卒,工詩詞。所著有《鄱陽集》、《松漠紀聞》等。建炎三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為大金通問使。既至金,金人迫使仕劉豫。皓不從,流遞冷山,復徙燕京。凡留金十五年方得歸。以忤秦檜貶官,安置英州而卒。久之始復徽猷閣學士,謚忠宣。事跡具《宋史》本傳。此書乃其所紀金國雜事。始於留金時,隨筆纂錄。及歸,懼為金人搜獵,悉付諸火。既被譴謫,乃復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紀聞》。尋有私史之禁,亦秘不傳。紹興末,其長子適始??癁檎m(xù)二卷。乾道中仲子遵又增補所遺十一事。明代吳?g嘗刻入《古今逸史》中,與此本字句間有異同,而...
· 古代文學人物-溫彥博
溫彥博,字大臨,生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卒于唐貞觀十一年(635年),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出生于書香之家。父親溫君悠曾任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泗州司馬。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溫彥博不僅有學識淵博的父親。還有和他一樣自幼就博覽群書、聰穎異人的哥哥溫大雅和弟弟溫大有。還在他們青少年時代,父親的朋友薛道衡、李剛就斷言三兄弟“皆卿相才?!彼宄_皇末年,“通書記,警悟而辨”的溫彥博通過對策及第,被授為文林郎,直內(nèi)史省。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后,群雄競起。大業(yè)十二年(616年),隋虎賁郎將羅藝起兵攻占柳城、懷遠等地,自稱幽州總管,溫彥博被引為司馬。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在關(guān)中建立唐朝政權(quán),羅藝看到李氏已定關(guān)中,人望歸之,認為其王業(yè)必成,于是于次年歸附了唐王朝。溫彥博因預謀此事有功,被任命為幽州總管府長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為中書舍人,又擢為中書侍郎。當時高...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