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神
中國文化報:他們當中,有用民間故事、史詩古歌講述民族歷史和傳說的耄耋老人;有身懷絕技、以一當十的武術大家;有精通剪紙、雕刻、版畫、刺繡、印染、營造、泥塑等各種技藝的能工巧匠;也有傳統(tǒng)中醫(yī)診斷、針灸正骨、中藥炮制的名醫(yī)名師……他們來自生產生活的各個門類,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今年5月,文化部開展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和評審工作。在個人申請、當?shù)匚幕姓块T審核、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審核評議推薦的基礎上,文化部組織有關專家對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相關部門推薦申報的十大類共1138名傳承人的申報材料,分門別類逐項進行了審議,根據(jù)其掌握技能情況、代表性、傳承能力等方面進行了科學認定。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文學、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224名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正式公示。
“從國家級名錄的公布和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的建立,到現(xiàn)在傳承人名單的公示,這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從縱深方向發(fā)展到實質性保護階段。”專家學者們如是說。
保護傳承人,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脈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多年來一直堅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線。長期的考察調研使得他深深認識到對傳承人保護的重要性?!胺俏镔|文化遺產經(jīng)過了‘文革’的沖擊、現(xiàn)代化的沖擊,還有著那么頑強的生命力,為什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它是以人為載體的,它的擁有者、儲藏者存在于民間,是他們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失去了傳承與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沒有那些老藝人、老工匠、老師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如果不對傳承人進行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只能是句空話。如果說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建立,是科學、系統(tǒng)地建立起我們國家的保護體系,那么,對傳承人的保護則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落到實處?!?
烏丙安告訴記者,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擁有非常完整的傳承譜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或五六十年代,有的甚至可以細數(shù)出歷史上的諸代傳承人。正是這樣嚴密的傳承譜系,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一直深藏于勞動人民中間,一代一代地延續(xù)下來。盡管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衡量指標,但這些傳承人都是技藝精湛、口碑良好、影響較大,在所從事的行業(yè)中深受尊敬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當然,并不是所有項目都有傳承人,例如一些屬于“文化空間”概念的民俗節(jié)慶、社火廟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集體項目,它的傳承人就不可能是具體的某個人。
對傳承人的公布是榮譽,更是承諾和堅守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中的人數(shù)是224名,包含了五大門類,第二批、第三批還將陸續(xù)公布。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魁立看來,傳承人的公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意義,它標志著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承認、肯定、褒揚,這種精神上的激勵作用是更為深遠和重大的。它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代表著責任,意味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承諾和堅守。
剛剛從湘西做田野調查歸來的劉魁立深深地為兩位著名藝人、被稱為湘西“雙絕”的聶胡子、劉大炮而感動。年過八十的聶胡子做紙活是一絕,他做的龍頭、獅子頭、娃娃頭活靈活現(xiàn),具有高超的技藝,常常供不應求。但他沒有降低標準,依然堅持選用最好的竹子做原料,用野生植物做紙線,純粹手工加工,所有工序一絲不茍,他甚至在徒弟的挑選上也堅守原則,只挑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徒弟。在他身上,體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的恭敬、信守和忠誠。會一手印染絕活的劉大炮,與著名畫家黃永玉是多年的朋友,有過多次合作,在經(jīng)濟席卷一切的今天,他想的是忍痛賣掉珍愛的作品,建一個傳統(tǒng)的印染作坊,一邊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生產,一邊做印染的博物館,讓今天的觀眾知道什么是傳統(tǒng),什么是手藝。
“這兩位沒有進入第一批公示的傳承人名單中。實際上,傳承人也仍然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個部分,傳承人的技藝再高,如果老百姓不愛聽、不愛看,也沒有存在的意義。這一次去湘西看土家族的擺手舞,全村男女老少都投入極大的熱情與真誠,令人感動。他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逐步加強,老百姓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還會越來越強!”劉魁立說。
保護傳承人,也要保護傳承機制
那么,對于傳承人,到底要采取什么樣的保護措施呢?烏丙安介紹,按照日本、韓國的經(jīng)驗,對傳承人的保護,一方面是對傳承人本人的保護,對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如養(yǎng)老、生活的補貼,許多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技藝從以前的家傳變?yōu)榻窈蟠蟊姽蚕淼馁Y源,應當給予其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另一方面,是對傳承機制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獨特方式,是以口傳心授為主的傳承,要從設計、思路、手工藝等各個方面保持其手工業(yè)方式,才有可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這就需要項目的保護單位和傳承人共同協(xié)商收徒,保護單位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補貼。
烏丙安認為,現(xiàn)在有些地方,請老藝人講課,在大學里開設課程,這些措施對于普及教育有很大的好處,但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并不是好的方法,因為它不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方式。培養(yǎng)的大學生也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興趣,但一旦離開學校,并不一定將這項技藝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最終還是無人傳承。
臺灣東吳大學教授王秋桂介紹了臺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做法。他們以“民族藝師”等命名給傳承人以社會地位,請他們在大學里開設講座,或者給予薪水,或者給傳授技藝的報酬,讓其招收學生。但王秋桂認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在原生地區(qū)傳承,如果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活在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中,能夠在今天的社會中有利用的價值,即使不給錢,也會有人愿意來學?!氨热缟綎|菏澤地區(qū),在廟會、喪事中需要吹鼓手,一次能夠掙到50元錢,一個月25天,對于這些人來說,是很好的收入,因而前來學習的年輕人非常踴躍,民間舉辦的培訓班,每年招收學生,從者眾多?!?
然而,許多老技藝老百姓不喜歡,有些已經(jīng)退出了生產、生活的領域,要想讓學習的人有興趣,是很難的事情。有些傳承人本人的兒子、孫子也不愿意再學習這項技能,怎么辦?烏丙安、王秋桂、劉魁立3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資源轉型的問題。王秋桂認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包括政府、媒體等的力量,擴大其宣傳,努力提高這些遺產項目的地位,使老百姓能夠接受這些遺產并重新找到它們的現(xiàn)代價值與意義。法國的一位設計師用中國傳統(tǒng)特制的花布設計他的時裝,結果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種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花布也因此獲得了新生。劉魁立認為,文化本身具有很強的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夠順應不同時代進行有效地轉化。比如龍泉寶劍,今天早已不再作為鋒利的戰(zhàn)爭武器,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保留著過去的信仰,甚至具有了辟邪的作用;對于體育鍛煉的人們來說,也以擁有龍泉寶劍為榮,它早已成為一種象征;而對于有些人來說,它也可以是饋贈的禮品。這樣一來,龍泉寶劍在今天便獲得了新的價值。在這些資源轉型的時候,社會主流意識、媒體的介紹、政府的主導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引導老百姓的心理。如果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以珍視的心情來對待,就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保護傳承就不會是空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