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簡述
齊國曾經(jīng)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濱海大國,在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這個大國的出現(xiàn),卻是有源可溯的。
齊國的都城臨淄,初名為營丘,所以臨淄就是營丘。作為周代齊國的故都,漢代齊國的王城,臨淄的歷史,上與伏羲、神農共始,故為羲農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下比秦京、漢都更盛,故為東方歷史文化名城。
臨淄地處三代東夷地區(qū)的軸心地帶。因此,臨淄、齊國或齊地,都被稱為“夷”。《《春秋公羊傳.僖公元年》》:“夷者何?齊地也?!?nbsp;
作為齊國和齊地的輻輳之地,臨淄正是東夷率先開化、建極的中心和源頭。伏羲結繩為網(wǎng),用來漁魚獵獸,漁獵業(yè)由此興起。神農斫木為耒耜,農業(yè)由此興起。又神農日中立市,招致四方之民,聚集天下之貨,使他們交易而歸,各足所求,商業(yè)貿易由此興起。所以,齊人初開我們民族生產(chǎn)和生活的端緒,它的自然資源最早得到開發(fā),社會經(jīng)濟也最先得到繁榮,臨淄便是這個經(jīng)濟最先繁榮地區(qū)的中心。
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引起了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伏羲畫八卦,刻文字,并興推演陰陽等術;神農歌豐年,制琴瑟、更開醫(yī)藥本草等源;后稷“種桑麻,致絲麻”,開啟制衣蔽體之始;另外蚩尤造冶,夷羿制箭,修興舟車,舜作《《韶》》樂等,都對古代東方文化和華夏文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有著創(chuàng)始垂統(tǒng)的貢獻。所以,齊地也是人類文明的肇始之地,臨淄則是這個文明肇始之地的中心。
臨淄和齊地作為我國早期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巢樓之制”的肇始及諸多考古發(fā)掘材料,均可標明這個遠源。
史傳有巢氏興起于東夷,棲居在齊地的石樓山。(石婁山又稱“石婁”)。構巢筑屋的技術從這里興起。所以石樓山也稱“屋樓山”。從此,人類逐漸脫離了“穴居野處”的時代。
有巢氏生活在考古時代的舊石器早期,也就是地質年代的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70多萬年以前。
20世紀50年代以后,臨淄區(qū)境內的辛店、邊河等地曾有更新世晚期的鴕鳥蛋、犀牛角、原始牛下頜骨等化石的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不下四五十萬年之久。1981年春天,發(fā)現(xiàn)于今淄博市沂源縣境內的猿人化石,也是距今40多萬年以前的古人類化石,不晚于北京猿人的化育年代。他們當是東夷、齊地的早期土著。
20世紀80年代之末到90年代之初,在臨淄區(qū)齊陵鎮(zhèn)后李村一帶的古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8000年以前的古陶釜、陶缽等數(shù)器,早于北辛文化近千年,被定為山東地區(qū)迄今為止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稱為后李文化陶器,或山東古陶。
此外,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淄河、烏河兩岸,發(fā)現(xiàn)古文化遺址近40處,其中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多種文化堆積。僅以后李文化遺址為例,其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商、周等文化多種層次,而且大多數(shù)又是同期文化的典型。
根據(jù)以上簡述,由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臨淄的歷史可以溯見大概。
齊地東濱大海,北臨黃河;淄水、濟水、時水交流;南望大野,西近雷夏,澤藪遍布。因此,齊地先民有征服水患的歷史傳統(tǒng)和貢獻。
相傳堯舜之世,洪水泛濫。炎帝的裔子共工氏起而治水,并且發(fā)明了筑堤防洪的方法,為后世所沿用。但是共工氏的治水沒有達到最后成功,因而遭到舜的懲罰。共工的裔子四丘伯夷助丈禹治水有功,于是復被命為諸侯,并仍被賜為姜氏,使繼炎帝神農之祀。這就是周代姜姓齊國之祖。堯又命伯夷“典三禮”,興教化;立五刑,建禮制,以為諸侯之長,封國于呂。伯夷、共工等一脈相承,都是太公呂望的先人。他們同修、熙、大禹等人,在炎黃氏族的古史上,寫下了治水平土的光輝篇章,樹立起了齊地先民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先例。
作為東夷和齊地的土著先民,羲炎氏族開發(fā)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養(yǎng)育著他們世代的文化成果。在部落方國時代,今日臨淄即是一個“城邦”或“城國”。據(jù)文獻可以考知,繼羲炎之后,少昊氏的司寇爽鳩領居之地。虞夏之世有季則,殷商之世有逢伯陵氏,殷末有薄姑氏,也先后領居此地。他們開發(fā)了齊地原始資源,創(chuàng)造了齊地的早期文化。而后,太公同樣封齊建國于此地。
逢伯陵是繼共工、回岳等部族之后而立的商代諸侯,是殷商時代東夷、齊地姜姓氏族的首領。姬周皇妣姜原就是出自逢伯陵氏。所以周人自稱“我姬氏出自天黿”按“天黿”就是玄枵,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女、虛、危三宿,統(tǒng)指齊地。
姜原生于名“棄”,能繼承神農后稷的事業(yè),死后被奉為“神農”,繼稱“后稷”。這里的“神農”是尊稱能光大農業(yè)的人。臨淄城南郊有稷山,相傳后人為尊崇后稷的功業(yè),而為之立祠在臨淄近郊東南山上,因而名山為稷山。又相傳稷山四周就是當年后稷“列封疆、畫畔界、辟土殖谷”的農業(yè)“開發(fā)區(qū)”之一。
姜姓氏族繁衍眾盛,分布在東夷各地以及關中、江淮之間,而以齊地和臨淄一帶為聚居中心。夏代方國申、呂、齊、許等姜姓四岳的裔國,歷夏代、殷商而不衰,由此可知:周代齊國原是沿襲夏、商舊封的故國,不是周人初命名、始封建的邦國。因此應當說,姜太公是周代齊國的始祖,是繼商代故齊而立的周代齊國的開國君主。
齊國所以稱“齊”,古今多說:或說因為臨淄城郊有“天齊淵”而得齊國之名;或說齊通“臍”,引申為中央,因地處“天之中央”而得齊國之名;或說因為齊地最先種植禾麥,以禾麥吐穗的形狀而成齊國之名;或說因為齊地人夷羿最先制造弓箭,取箭頭的形狀而成齊國之名,各有所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