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與北魏的戰(zhàn)爭
梁與北魏的戰(zhàn)爭,梁天監(jiān)二年(北魏景明四年,503年)至大通元年(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梁
梁天監(jiān)二年(北魏景明四年,503年)至大通元年(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梁與北魏進行的戰(zhàn)爭。
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稱魏帝后,北魏為防御北方柔然南侵,筑長城、設軍鎮(zhèn);同時,又不斷向南擴展勢力。在與南朝的征戰(zhàn)中,其勢力逐漸由淮北伸至淮南,進而到達長江流域,最后以長江為界,與南朝對峙。
梁代齊之前,北魏的勢力已伸展至南陽(今屬河南)、壽陽(今安徽壽縣)地區(qū)。梁代齊后,北魏為鞏固河南(泛指今黃河以南)的防務,多次派兵南下,欲奪取梁長江以北的土地。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至五年三月,魏帝元恪派任城王元澄率兵5萬與南朝降魏的蕭寶寅、陳伯之等并力進攻梁朝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又派鎮(zhèn)南將軍元英進攻義陽(今河南信陽)。在鐘離方向,魏軍先后攻占潁川(今安徽霍山境),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焦城(今安徽嘉山東北)等8城。在義陽方向,元英等魏軍先后攻占義陽、樊城(今屬湖北襄樊)等地(參見鐘離、義陽之戰(zhàn))。北魏勢力由黃河兩岸向長江北岸延伸。
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十月,梁帝蕭衍興師攻魏,以其弟蕭宏為統(tǒng)帥,領軍進駐洛口(今安徽淮南東北)。三年二月,梁將昌義之與魏將陳伯之戰(zhàn)于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失敗。魏軍最終攻占梁城,進圍淮陽城(今江蘇清江西古泅水西岸)。四月,魏將元英率軍10余萬迎擊梁軍,至九月,魏軍接連攻占淮陽、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蕭宏得知魏軍大舉南下的消息,甚為恐懼,遂拒納部將建議,置大軍于不顧落荒而逃,致梁軍亡失近5萬人。
這一年,梁軍在與魏軍作戰(zhàn)中也取得局部勝利,梁將韋焙團徨浞直鴯グ偽蔽漢戲(今屬安徽)(參見合肥之戰(zhàn))、霍丘(今屬安徽)等地。梁天監(jiān)五年(506年)九月,梁帝命徐州刺史昌義之率軍進屯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以抵御北魏軍的南攻。
六年春,魏帝元恪詔元英率數(shù)十萬大軍進攻鐘離。梁軍針對魏軍不習水戰(zhàn)的弱點,采取堅城固守與外圍增援內(nèi)外夾擊的方針,大敗魏軍。鐘離一戰(zhàn),魏軍損失25萬余人,是南朝宋以來對北魏作戰(zhàn)的一次大捷,對阻遏北魏的進攻,穩(wěn)定淮南形勢起了重要作用(參見鐘離之戰(zhàn))。
梁天監(jiān)七年(508年),北魏郢州司馬彭珍叛魏,并引梁軍奪占義陽;同時,北魏三關(即:武陽關、黃峴關、平靖關,位今河南羅山及信陽南)守將亦投降南梁。魏帝遂詔元英率步騎兵3萬人,在尚書邢巒支援下征討叛將,復占義陽和三關。
十年,南梁瑯邪人王萬壽聚眾起事,并殺南梁東莞、瑯邪二郡太守,占據(jù)朐山(今江蘇連云港西南海州),投靠北魏,還請求北魏接管。為此,梁、魏兩軍在朐山展開了爭奪戰(zhàn)。至是年底,因朐山城內(nèi)魏軍糧草耗盡,守將叛變,梁軍乘機攻城,大敗魏軍。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十月,魏軍發(fā)動了進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北)的戰(zhàn)爭,魏帝以司徒高肇為大將軍、平蜀大都督,率步騎兵15萬人南攻。四年二月,梁帝蕭衍詔寧州刺史任太洪自陰平(今四川江油東北)小道進至魏軍所占晉壽(今四川廣元南)以北的北益州(今四川青川東北)境內(nèi),組織氐族蜀民斷絕魏軍糧道;又乘魏軍北撤之際,領兵追擊,連破魏軍。進圍白水關城(今四川青川東北)時魏將傅豎眼派統(tǒng)軍姜喜等進攻任太洪,大破之。太洪撤圍退走。魏軍因魏帝元恪卒,無心戀戰(zhàn),遂撤軍。九月,南梁游擊將軍趙祖悅領兵襲占北魏西硤口(淮水對岸山上筑有2城,統(tǒng)稱硤石;在西岸者稱西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十二月,魏將崔亮率軍攻硤石,進圍之,月余不克。次年二月,魏將李平督各路大軍水陸并進,圍攻硤石。梁守將出降,魏軍復占硤石(參見硤石之戰(zhàn))。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梁武帝派兵征討降魏將領文僧明和田守德,一舉奪回義州(今河南商城西)。五年底,梁軍奪占三關,進圍郢州(治今河南信陽),后因北魏援軍到達,未克,撤出對郢州的包圍。
在此前后,北魏因六鎮(zhèn)、關隴、河北、山東等地農(nóng)民起義,致國力消弱自顧不暇。南梁乘此機會,發(fā)動了攻魏的作戰(zhàn)。梁大通元年(527年),南梁領軍將軍曹仲宗、東宮直閣陳慶之聯(lián)兵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參見陳慶之攻北魏之戰(zhàn))。魏軍在梁軍營后筑13座城堡,企圖控制梁軍。陳慶之乘夜襲擊,連克魏軍4座城堡,其余9座潰敗,渦陽守將降梁。渦陽一戰(zhàn),魏軍全軍覆沒。此后,北魏日漸衰落。
點評:梁與魏互攻20余年,征戰(zhàn)中,北魏多以騎兵長途奔襲,向南推進,后由于六鎮(zhèn)、關隴等地民眾起義的打擊,內(nèi)部矛盾激化,國力軍力漸衰,才向北撤。南梁則處于防守境地,多以江、河為屏障,抗擊魏軍,阻其南進,間有出擊;雙方互有勝負,但各自均未達成戰(zhàn)爭目的。
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稱魏帝后,北魏為防御北方柔然南侵,筑長城、設軍鎮(zhèn);同時,又不斷向南擴展勢力。在與南朝的征戰(zhàn)中,其勢力逐漸由淮北伸至淮南,進而到達長江流域,最后以長江為界,與南朝對峙。
梁代齊之前,北魏的勢力已伸展至南陽(今屬河南)、壽陽(今安徽壽縣)地區(qū)。梁代齊后,北魏為鞏固河南(泛指今黃河以南)的防務,多次派兵南下,欲奪取梁長江以北的土地。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至五年三月,魏帝元恪派任城王元澄率兵5萬與南朝降魏的蕭寶寅、陳伯之等并力進攻梁朝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又派鎮(zhèn)南將軍元英進攻義陽(今河南信陽)。在鐘離方向,魏軍先后攻占潁川(今安徽霍山境),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焦城(今安徽嘉山東北)等8城。在義陽方向,元英等魏軍先后攻占義陽、樊城(今屬湖北襄樊)等地(參見鐘離、義陽之戰(zhàn))。北魏勢力由黃河兩岸向長江北岸延伸。
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十月,梁帝蕭衍興師攻魏,以其弟蕭宏為統(tǒng)帥,領軍進駐洛口(今安徽淮南東北)。三年二月,梁將昌義之與魏將陳伯之戰(zhàn)于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失敗。魏軍最終攻占梁城,進圍淮陽城(今江蘇清江西古泅水西岸)。四月,魏將元英率軍10余萬迎擊梁軍,至九月,魏軍接連攻占淮陽、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蕭宏得知魏軍大舉南下的消息,甚為恐懼,遂拒納部將建議,置大軍于不顧落荒而逃,致梁軍亡失近5萬人。
這一年,梁軍在與魏軍作戰(zhàn)中也取得局部勝利,梁將韋焙團徨浞直鴯グ偽蔽漢戲(今屬安徽)(參見合肥之戰(zhàn))、霍丘(今屬安徽)等地。梁天監(jiān)五年(506年)九月,梁帝命徐州刺史昌義之率軍進屯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以抵御北魏軍的南攻。
六年春,魏帝元恪詔元英率數(shù)十萬大軍進攻鐘離。梁軍針對魏軍不習水戰(zhàn)的弱點,采取堅城固守與外圍增援內(nèi)外夾擊的方針,大敗魏軍。鐘離一戰(zhàn),魏軍損失25萬余人,是南朝宋以來對北魏作戰(zhàn)的一次大捷,對阻遏北魏的進攻,穩(wěn)定淮南形勢起了重要作用(參見鐘離之戰(zhàn))。
梁天監(jiān)七年(508年),北魏郢州司馬彭珍叛魏,并引梁軍奪占義陽;同時,北魏三關(即:武陽關、黃峴關、平靖關,位今河南羅山及信陽南)守將亦投降南梁。魏帝遂詔元英率步騎兵3萬人,在尚書邢巒支援下征討叛將,復占義陽和三關。
十年,南梁瑯邪人王萬壽聚眾起事,并殺南梁東莞、瑯邪二郡太守,占據(jù)朐山(今江蘇連云港西南海州),投靠北魏,還請求北魏接管。為此,梁、魏兩軍在朐山展開了爭奪戰(zhàn)。至是年底,因朐山城內(nèi)魏軍糧草耗盡,守將叛變,梁軍乘機攻城,大敗魏軍。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十月,魏軍發(fā)動了進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北)的戰(zhàn)爭,魏帝以司徒高肇為大將軍、平蜀大都督,率步騎兵15萬人南攻。四年二月,梁帝蕭衍詔寧州刺史任太洪自陰平(今四川江油東北)小道進至魏軍所占晉壽(今四川廣元南)以北的北益州(今四川青川東北)境內(nèi),組織氐族蜀民斷絕魏軍糧道;又乘魏軍北撤之際,領兵追擊,連破魏軍。進圍白水關城(今四川青川東北)時魏將傅豎眼派統(tǒng)軍姜喜等進攻任太洪,大破之。太洪撤圍退走。魏軍因魏帝元恪卒,無心戀戰(zhàn),遂撤軍。九月,南梁游擊將軍趙祖悅領兵襲占北魏西硤口(淮水對岸山上筑有2城,統(tǒng)稱硤石;在西岸者稱西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十二月,魏將崔亮率軍攻硤石,進圍之,月余不克。次年二月,魏將李平督各路大軍水陸并進,圍攻硤石。梁守將出降,魏軍復占硤石(參見硤石之戰(zhàn))。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梁武帝派兵征討降魏將領文僧明和田守德,一舉奪回義州(今河南商城西)。五年底,梁軍奪占三關,進圍郢州(治今河南信陽),后因北魏援軍到達,未克,撤出對郢州的包圍。
在此前后,北魏因六鎮(zhèn)、關隴、河北、山東等地農(nóng)民起義,致國力消弱自顧不暇。南梁乘此機會,發(fā)動了攻魏的作戰(zhàn)。梁大通元年(527年),南梁領軍將軍曹仲宗、東宮直閣陳慶之聯(lián)兵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參見陳慶之攻北魏之戰(zhàn))。魏軍在梁軍營后筑13座城堡,企圖控制梁軍。陳慶之乘夜襲擊,連克魏軍4座城堡,其余9座潰敗,渦陽守將降梁。渦陽一戰(zhàn),魏軍全軍覆沒。此后,北魏日漸衰落。
點評:梁與魏互攻20余年,征戰(zhàn)中,北魏多以騎兵長途奔襲,向南推進,后由于六鎮(zhèn)、關隴等地民眾起義的打擊,內(nèi)部矛盾激化,國力軍力漸衰,才向北撤。南梁則處于防守境地,多以江、河為屏障,抗擊魏軍,阻其南進,間有出擊;雙方互有勝負,但各自均未達成戰(zhàn)爭目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齊與北魏的戰(zhàn)爭
齊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479年)至齊永元二年(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南齊與北魏在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區(qū)互相爭斗,齊終遭失敗的戰(zhàn)爭。南北朝時期,南齊統(tǒng)治時間最短,僅23年。這期間,南齊與北魏之間時有征戰(zhàn)。魏太和三年四月,宋相國、齊公蕭道成進爵為王,不到20天,宋順帝劉準被迫禪位。齊王蕭道成稱帝,國號齊,改元建元,建都建康(今南京)。十一月,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奉宋景和初年(465年)附魏的丹陽王劉昶復國為由,分兵數(shù)道大舉攻齊。齊高帝蕭道成遣驍騎將軍王洪范出使柔然,約其共同擊魏。柔然應允,以lO余萬騎攻魏,但僅至塞上便還軍了。次年正月,魏隴西公拓跋琛等攻拔齊馬頭戍(今安徽壽縣西北)。齊聞訊發(fā)兵抵御,擊破了攻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的魏軍。二月,魏帝命梁郡王拓跋嘉和劉昶一起率兵攻壽陽(今安徽壽縣)。面對魏步騎20萬大軍來攻,齊豫州刺史垣崇祖決定以水代兵,在城西北淝水上筑堰,爾后決堰放水...
· 史學文縱——梁初與魏戰(zhàn)爭
?齊末荊、雍之釁既啟,魏人頗有欲乘機進取者。元嵩時為荊州刺史,嵩,任城康王云之子。云見第一節(jié)。魏荊州,初置于上洛,今陜西商縣。大和中改為洛州,移荊州于魯陽,今河南魯山縣。后又移治穰城,今河南鄧縣。表言:“流聞蕭懿于建業(yè)阻兵,與寶卷相持,荊、郢二州刺史,并是寶卷之弟,必有圖衍之志。臣若遺書相聞,迎其本謀,冀獲同心,并力除衍。一衍之后,彼必還師赴救丹陽,當不能復經(jīng)營疆垂,全固襄、沔,則沔南之地,可一舉而收。緣漢曜兵,示以威德。思歸有道者,則引而納之;受疑告威者,則援而接之。總兵佇銳,觀釁伺隙。若其零落之形已彰,息懈之勢已著,便可順流摧鋒,長驅(qū)席卷?!痹t曰:“所陳嘉謀,深是良計。如當機可進,任將軍裁之?!币讯鵁o所舉動,蓋以荊、郢已一故也。及梁武帝起兵,元英時在洛陽,又請躬指沔陰,據(jù)襄陽,進拔江陵;又命揚、徐俱舉。英時行揚州事。事寢不報。英又奏欲取義陽。尚書左仆射源懷亦以為請。以梁武已克,遂停。此...
· 揭秘鳴梁海戰(zhàn)與露梁海戰(zhàn)是同一場戰(zhàn)爭嗎
鳴梁海戰(zhàn)是發(fā)生在朝鮮和日本之間戰(zhàn)爭,這一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1597年,在這一場戰(zhàn)爭中,中國和韓國都有參戰(zhàn),最終的勝利方是朝鮮國。鳴梁海戰(zhàn)不管是在朝鮮中國還是在韓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露梁海戰(zhàn)發(fā)生在1598年,露梁海戰(zhàn)中朝鮮再一次成功擊退日軍。因為時間和名字都非常想進,人們經(jīng)常認為鳴梁海戰(zhàn)與露梁海戰(zhàn)是同一場戰(zhàn)爭。露梁海戰(zhàn)圖片其實鳴梁海戰(zhàn)與露梁海戰(zhàn)并不是同一場戰(zhàn)爭,雖然兩場戰(zhàn)爭的名字差不多,也都是朝鮮和日軍為主的戰(zhàn)爭,但是發(fā)生的時間不同,產(chǎn)生的歷史影響也不一樣。從兩場戰(zhàn)爭帶來的歷史意義來看,鳴梁海戰(zhàn)更加具有歷史意義。鳴梁海戰(zhàn)與露梁海戰(zhàn)雖然同樣都是發(fā)生在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戰(zhàn)爭,但是實際上鳴梁海戰(zhàn)中中國發(fā)揮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朝鮮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雖然離不開中國的幫助,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朝鮮的一位軍事將領身上,他的才能確實使日本人聞風喪膽,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舜臣,在鳴梁海戰(zhàn)中他的主要成就是僅僅只用十二...
· 宋與西夏的戰(zhàn)爭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至南宋建炎元年(982年―1127年),西夏為立國拓疆,頻頻舉兵攻宋;宋為遏制西夏擴張,實現(xiàn)一統(tǒng),屢次集兵進擊,雙方展開斷續(xù)近百年的戰(zhàn)爭。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多民族王國,自稱大夏,又號白上國,史稱西夏。黨項族本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四川省西北部和青海省東南部。公元六世紀,活動區(qū)域逐漸擴展。著名姓氏有8部,其中以拓跋部為最強。隋開皇五年(585年),其木首領拓跋寧叢附隋,率部落遷徙旭州(今甘肅臨潭境)。唐太宗時,黨項諸部相繼歸唐,唐以其部落首領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公元九世紀末,拓跋思恭因助唐黃巢起義有功,受封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統(tǒng)領銀(今陜西榆林南)、夏(今陜西橫山西北)、綏(今陜西綏德)、宥(今陜西靖邊東)4州地,后增置靜州(今陜西米脂西北),轄區(qū)擴為5州。宋初其首領李彝興歸附,加授太尉。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繼捧立,黨項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為爭奪襲職,發(fā)生內(nèi)訌。...
· 東漢與羌的戰(zhàn)爭
背景漢宣帝時代趙充國就對屢次侵犯邊郡的先零羌進行就地打擊。漢光武帝時代的馬援亦是如此。本居住在黃河以北的大允谷(今青海省貴德)的燒當羌,其首領滇良聯(lián)合其他諸羌,擊敗了先零羌,奪得了大榆中地。燒當羌因此開始強大,在新莽末年、更始帝、隗囂時期,不斷侵入邊郡,甚至深入內(nèi)地。滇良死后,兒子滇吾繼立。滇吾繼位后,該部落日趨強盛。過程燒當之亂57年秋,滇吾率部入侵隴西郡,在允街擊敗隴西郡太守劉盱。原來在隴西郡為漢朝守衛(wèi)邊疆的西羌人全部反漢。剛剛即位的漢明帝詔命謁者張鴻率兵討伐西羌人。張鴻在允吾縣被打敗,全軍覆沒。十一月,漢明帝又派中郎將竇固與捕虜將軍馬武率領四萬兵眾討伐西羌人。58年七月,馬武等打敗燒當羌,其他造反的羌人部落悉數(shù)投降或者逃散。滇吾第二年投降,親自朝見漢明帝,護羌校尉竇林將滇吾譯成滇吾、滇岸兩名,說當初是滇吾與他弟弟滇岸率部入侵隴西郡,稱兩豪歸降。漢明帝得知實情后,將他免官。滇吾死后,其...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