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民間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關于大禹出生之地,歷史上眾說紛紜,學界也莫衷一是,而民間一直流傳有大禹生蓬窠治洪水之說。
據(jù)說當年大禹祖先在六月初六這天恰好來到蓬窠,看到此地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鳥語花香,便決定在此定居下來。
當時在蓬窠定居下來的共有9姓,分別是泰、騰、堯、禹、車、道、古、齊、逢。蓬窠地多島,因泰、騰兩姓人最多,便按人數(shù)多少,泰姓者住一島,騰姓者住二島,余下七姓各住一島。由于泰姓人多勢眾,個個武藝高強,經(jīng)九島首領商議,一致推舉泰島首領泰高為九島之王。
次年六月初六,九島首領請人堪輿風水,認定此地“九島一平吉祥逢,十泉九渦吉祥窠”,當即把此地定位“逢窠屯”,將泰島定為“丘營”(后改為“營丘”,即后來的臨淄)
九島不到10年時間發(fā)展至萬余人,暗中招兵,積糧屯草,為躲避龍山國當政者注意力,日常均農(nóng)民裝扮,以農(nóng)耕為主。
后來,龍山國為九島兵馬所滅,龍山國印“鎮(zhèn)宮穩(wěn)”被奪。泰姓共執(zhí)政440年,凡20君王。騰姓執(zhí)政120年,凡8君王。后第八個王騰哈立齊專權亂政,兄妹亂倫結婚,便由堯替換為王。
當時洪水泛濫成災,堯便派禹蓬文寧(鯀)治理水患,可其治水無方,造成水漫城池,百姓流離失所,堯一怒之下便將文寧處死了。
其父禹夏博文認為自己兒子死的實乃可惜,便上書堯以后不要隨便殺人,建議自己孫子大禹上陣治水。大禹上任后首先將裙帶河上游改道陽河,水經(jīng)過分流水勢大減,城池得以保全。
堯后舜九昌里接任騰王,在位48年。期間,大禹先后在歷山開挖徒河,歷經(jīng)13年建立了禹城,后上西涼、下長江,終于完成治水大業(yè)。因大禹治水功績,舜彌留之際將王位禪讓給了大禹。
傳說,曹植任臨淄侯時曾到蓬窠寺查看,此時禹家祠堂和姜太公廟已被毀壞,只留有殘垣斷壁、“大水法”和姜太公墓,曹植便撰文立碑“莫悲莫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想之?!被厝ケ銓懥恕杜钌褓x》以示懷念。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