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文化結構與文化人格
李叔同的文化結構與文化人格,李叔同的文化結構與文化人格——為李叔同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作一個人生時能
李叔同的文化結構與文化人格
——為李叔同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作
一個人生時能慮及死,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猶能憑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給世人留下許多思索和盲點,撲朔迷離,如真如幻,這就非哲人所不能為了。
李叔同1918年以盛年出家,當時曾震驚整個知識界,也給后世留下一個謎。24年后,距他63歲生日還差10天的時候,功德圓滿,安祥圓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yǎng)老院,時間是1942年10月13日。臨終前寫"悲欣交集"四字,以為絕筆。且預作遺書、遺偈數通,于彌留之際分發(fā)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其生其死,都充滿了 詩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設計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場人生大戲,在人們還沒有品評出韻味的時候,便卸妝收場了。
一個人生時能慮及死,這并不足奇。但在死后猶能憑借生前的超常智慧給世人留下許多思索和盲點,撲朔迷離,如真如幻,這就非哲人所不能為了。弘一法師終其一生,凡在俗39年,在佛24年,活得雖非轟轟烈烈但卻光明磊落,瀟灑飄逸。一生充滿離奇,一生行誼便是一本沒有寫完的哲學。正如他的好友夏尊在《弘一大師永懷錄》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樣:"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 教育家,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卒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其行跡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謂游戲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者耶?"這便是當時知識界對李叔同——弘一大師的看法。這里有崇敬,有嘆惋,有困惑,有猜測,甚至有誤解,有演繹,有訛傳……有的以管窺豹,試圖通過李叔同某一時期的言行,形而上地詮釋其一生行止,不免得出許多荒唐的結論。就以他的出家而言,他從赫赫朱門到寂寂佛門,從翩翩濁世佳公子到戒律精嚴的苦行僧,所謂"朱門年少空門老",這種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于是便引發(fā)了種種說法:什么家庭影響說,理想說,經濟破產說,性格變態(tài)說……等等。這些說法大都以某一事實(或現象)為依據,加以邏輯推理,想象大于求證,看似有一定道理,往往以偏蓋全,似是而非,攻其一端,不及其余。甚至諸說互相抵牾,互相駁詰,夏蟲語冰,終不能自圓其說。
綜觀李叔同的一生,雖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遍走天涯",但他走來走去也沒有走出文化天地。他始終是一個文化人。就是出了家以后也還是一位文化和尚(見黃福?!逗胍环◣熍c我》)。他用文人的才情與習性接會前人,嘯傲當世。如果我們拋開他的一些煩瑣身世,著重從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站位上來理解他的出家,是否更接近客觀實際呢?
李叔同的文化知識結構,大抵由三方面構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傳統(tǒng)文化。二是新學、或稱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
從我接觸的史料來看,李叔同的文化知識結構,大抵由三方面構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傳統(tǒng)文化。包括經史子集、 詩詞歌 賦、金石書畫,乃至八股文的范文?!陡裱月撹怠?、《 古文觀止》、"四子書"等。這是他十八歲以前所學,是他文化結構中最基本的東西。這一時期他還受教于趙幼梅、唐靜巖等津門耆宿,與嚴修、周嘯麟、王仁安、王吟笙等有文字交往,這些都深刻地奠定了他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二是新學、或稱民主文化。包括康有為、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嚴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柳亞子、嚴復等人的社會思想。這一部分主要是他到上海以后在城南文社,特別是進入南洋公學時所受到的教養(yǎng),后來影響了他的愛國思想和教育思想。三是洋文化。這部分主要指他留學時期通過日本所接觸的西方文化。這里包括西方美術(塞尚等人的畫風),西方音樂(合聲配器以及移植奧爾德等人的樂曲)、西方戲?。ㄑ凶x原文莎士比亞劇作,演出小仲馬的《茶花女》)等。這諸種文化麇集一身,互相滲透、侵尋、碰撞,構成他文化結構的兼容性和復雜性。這種特殊的文化心理結構,使他一開始就不像梁啟超、蔡元培那樣對文化建設有什么宏圖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文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關懷。所謂"以美淑世"、"以善達人",實質上就是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達則兼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他在引進西方藝術(音、美、戲)上開一代風氣之先,但他骨子里始終流淌著傳統(tǒng)文化的血液,他對它們熱衷留戀,一往情深,構成他文化思想的主干。即使從日本留學歸來,在藝術教學上嘗試了許多超前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畫人體模特兒),但他在學生中的印象,仍然是一個傳統(tǒng)文人的形象。他"穿一身布衣:灰色云章布袍子,黑布馬褂,然而因他是美術家,衣服的形式很稱身,色彩很調和,所以雖然布衣草裳,還是風度翩然。"(見豐子愷:《李叔同先生的愛國精神》)一個人的風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外延,李叔同以才情入世,以詩文會友,以真知育人,在天津在上海在杭州始終如一,這是他的文化學養(yǎng)最完滿的體現。
文化鑄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進了他對深層文化底蘊的探求。他從儒到士到佛,在心路歷程上始終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軌跡。他多才多藝,和藹慈悲,克己謙恭,莊嚴肅穆,整潔寧靜。他中年以后頓悟前非,處處避世絕俗,又無處不近乎人情。他對美術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的培養(yǎng)和造就,為師為友,都體現了傳統(tǒng)文人的典范。由于他性格內向,過分追求自我完善,所以在他生存的那個時代,自然不為世俗所見容。他的大徹大悟,就意味著對人生的大棄大毀,他在虎跑寺一絕紅塵,恰如廣陵絕響,充滿了人世滄桑的悲涼韻味。
他說禪時往往借助藝術的手段把禪境延伸到藝境,使聽者感到既生動又容易理解;說藝術時又借禪的玄機妙理把藝境提高到佛境。兩只話筒對接,傳出的是同一個旋律,同一個宗旨。
他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人,一切嘉言懿行都出自他的善良的本性。我曾經注意他晚年講經和開示佛徒的講稿,這些,同他當年的講課一脈相承。盡管所講內容和對象不同,但他作為一位宣講者,要把自己的知識和義理傳授給世人,在這一點上佛堂和課堂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這里有兩個現成的例子。一是法師的書法弟子黃福海,他在《弘一法師與我》一文中,記述1939年冬與弘一法師在泉州承天寺的一次談話,其中一段說:"我曾這樣大膽地問法師:‘您雖是出了家不愿再談藝術,但在我心目中老是認定法師是一位藝術家?!沂冀K從藝術觀點來瞻仰法師。法師在所著《佛法十疑略釋》一書中,論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學等等,獨未說到佛法非藝術。我可不可以這么說:佛門中的生活,也就是藝術的生活呢?’法師點點頭說:‘各人的觀點不同,也可以這么說?!?這段談話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師已然默認了佛家生活與藝術生活的關系。二是法師晚年在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yǎng)正院給學徒作開示,在講到書法藝術時,他說:"我覺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藝術,要從佛法中得來,從佛法中研究出來。所以諸位學佛法有一分地深入,那么字也就會有一分的進步,能十分地去學佛法,寫字也可以有十分的進步".這里他干脆把書法與佛法、學書與學佛完全看作一回事了。難怪當時的人們總是帶著三分佛陀七分藝術的眼光去看他。他說禪時往往借助藝術的手段把禪境延伸到藝境,使聽者感到既生動又容易理解;說藝術時又借禪的玄機妙理把藝境提高到佛境。綜觀李叔同的一生,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之音,向世人召喚救世之道。兩只話筒對接,傳出的是同一個旋律,同一個宗旨。
從李叔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發(fā)現世上的文人與藝術家,是最容易與佛法接近的,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因為這兩種人都富于智慧和感情。富于智慧便容易參透人生、了事如幻;富于感情便容易體物多變、悟世無常。所以編《文選》的昭明太子精通佛法;作《文心雕龍》的劉勰,后來出家當了和尚。善書的王右軍,善畫的顧愷之,擅詩的賈島,工詩擅詞的 蘇軾……都與佛學有很深的淵源。以此看李叔同的出家,似乎也不難找到一條必然而不期然的軌跡。一個人在個人奮斗的鼎盛期突然收下風帆,或許更能體現他的生命的輝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關資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酒文化—酒與詩詞—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 酒文化―酒與詩詞―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 越文化—文化名人—李叔同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51630/1/1238/dc698425-9d5a-4503-b8da-81439c902807.jpg)
弘一法師(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又名成蹊、廣侯,字叔同、息霜,號漱筒、演音等,別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東地藏庵(今河北區(qū)糧店街陸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法號弘一,世稱弘一大師。李叔同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并先后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藝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其父李筱樓,曾任吏部主事,后辭官經營鹽業(yè)與錢莊,為津門巨富。文濤5歲失父。13歲知篆書,15歲能詩,17歲善治印,18歲與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變法失敗時,有人說他是“康梁同黨”...
· 晚晴老人――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人物簡介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chuàng)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yǎng)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
· 秦隴文化—民間文化—塤的結構與種類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51646/1/1238/bab381c5-4af5-4756-b5a7-88e9cbafd077.jpg)
(上)塤的結構(下)塤的種類塤的結構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fā)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fā)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fā)音孔。塤的種類傳統(tǒng)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式樣美觀,工藝精細。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復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qū)音域得到適當擴展。由于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傳統(tǒng)的卵形塤柔和。葫蘆塤的特點是:1.基音(從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擴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減少了三度;2.演奏高音區(qū)時較為省力。3.由于帶喉裝置,低音區(qū)的音色受到影響。握塤:就是握著吹奏的塤,它是運用十個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鴛鴦塤:是指兩個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連的連體塤。這種塤兩端各有一個吹孔,上下塤的發(fā)音孔與一般塤完全一樣。演奏時,可...
知識互答
關于我們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關注族譜網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