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起源
( 楊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 | 2018年 | 6 | 2014年 | 6 |
2013年 | 6 | 2007年 | 6 | 2006年 | 6 |
1995年 | 6 | 1987年 | 6 | 1982年 | 6 |
明朝 | 6 | 元朝 | 8 | 宋朝 | 7 |
北宋 | 16 |
楊姓主要源自:姬姓、揚姓。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漢字演變
②源于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
③源于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dāng)時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xí)x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nóng)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fā)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于改姓而來: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yǎng)、過繼、賜姓以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構(gòu)成。
楊姓起源說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zhàn),力戰(zhàn)而死。隋文帝因?qū)ξ具t崇功業(yè)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yǎng):西晉氏族首領(lǐng)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yǎng)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fù)光,本姓喬,少時養(yǎng)于內(nèi)侍楊玄價家,遂轉(zhuǎn)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fù)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yǎng)為假子,轉(zhuǎn)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xué)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dāng)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xué)皆優(yōu),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shù)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得姓始祖
楊伯僑,又名文實,獻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勛,仍封伯僑于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謚賢敬。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后,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陜西、山西,這三省楊姓大約占全國楊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這三省的楊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陜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山東(10.1%),這四省楊姓大約占楊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陜西(5.9%)、湖南(5.5%),這五省的楊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些,楊姓人口總增加率僅為13%,凈增加了30萬。楊姓人口的分布總格局也發(fā)生變化,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qū)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陜、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qū),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
當(dāng)代,楊姓總?cè)丝谝殉^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占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約占楊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dāng)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云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qū)。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5%以上,有的達13%,占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在晉冀豫、京津、陜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nèi)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4.5%,其覆蓋面積占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
主要有弘農(nóng)郡、天水郡、河內(nèi)郡等
弘農(nóng)堂:弘農(nóng),地名,古為陜西之弘農(nóng)縣,今為陜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fā)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guān)西堂:東漢時有關(guān)西人楊震,博覽明經(jīng),時人稱他是“關(guān)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dāng)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堂、崇本堂、清白堂、務(wù)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xùn)|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一、楊(楊)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等地有分布。漢、回、彝、侗、鮮、白、傣、滿、水、蒙、壯、瑤、京、黎、苗、怒、羌、東鄉(xiāng)、裕固、錫伯、哈尼、德昂、普米、阿昌、景頗、布依、傈僳、拉祜、仡佬、納西、高山、達斡爾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短茣ぴ紫嗍老当怼份d:“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按:楊侯,或作‘揚侯’);一云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突生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也,食邑于羊舌,凡三縣,二曰楊氏。突生職,職生赤,赤生容肸、字叔向,晉太傅,食采楊氏,其后以邑為氏?!庇郑嚏摺端究諚罟罚骸肮M秉,字叔節(jié),弘農(nóng)華陰人。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后也。末葉以支子食邑于楊,因氏焉?!薄独m(xù)通志·氏族略》亦注:“唐叔虞之后伯僑封楊侯,因以為氏。一云周宣王曾孫封楊,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逼浒丛疲骸皸钍蠟闈h著姓,楊喜從‘木’;揚雄從‘手’。從木之楊,周有楊朱;從手之揚,晉有揚食我,其始本不通也。鄭樵‘以邑為氏’內(nèi)有揚無楊;注內(nèi)亦不言有從木者,何歟?考《左傳》霍、楊、韓、魏,皆姬姓國。漢《地理表》‘河?xùn)|陽縣’(注)曰:‘古楊國’,其字皆從木?!稌x語》叔向食采于揚。其子食我,以邑為氏,有罪而滅族。是周伯僑以支庶受封于陽,其后為楊氏,晉叔向以大夫食采于揚,其后為揚氏。子云(按:漢揚雄字)先敘伯僑之楊,而云揚為別族,其意或有所諱也。漢楊修‘吾家子云’一語,乃文人應(yīng)酬之詞,未可據(jù)為典要?!比唬瑹o論如何,知楊氏或出自姬姓。
1、或為周宣王之后,以國為氏;
2、或為唐叔虞之后,以邑為氏。
3、《姓氏考略》據(jù)《晉書》載:氐族有楊氏,世居仇池。其地在今甘肅成縣仇池山。
4、其據(jù)《魏書》又載:“莫胡盧氏改為楊氏”,則此楊似出自鮮卑。
5、其據(jù)《唐書》載:“楊光進,沙陀部人,別為一派?!眲t此當(dāng)出自西突厥。
6、或為冒姓?!独m(xù)通志·氏族略》載:“宋寧宗后,楊氏,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或謂會稽有楊次山者,后自謂其兄,乃姓楊氏?!?/p>
7、或為蒙古人姓氏所改?!独m(xù)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巴珠曰楊效誠;阿爾婁臺曰楊汝誠;托克托曰楊必敬。”
8、清代高麗族有楊姓。世居輝寧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載。
9、或為滿族姓氏所改?!稘M族姓氏錄》載:“滿族之楊佳氏、富爾哈氏改為單姓‘楊’?!?/p>
10、或為蒙古族“烏古納”氏所改。蓋“烏古納”之漢意為“羊”?;蛉∑錆h意“羊”、諧以同音字“楊”而為單姓。
11、彝族之楊氏,則由“察普”所改?!安炱铡奔床菔献?,或以為姓。后改為單姓“楊”。
12、羌族之楊姓,或以人名為姓。羌有“楊塔爾”者,其后或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13、白族之楊姓,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所賜?!吨袊说男彰ぐ鬃濉份d:“三國時諸葛亮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p>
14、苗族之楊姓,來源不一:或為人名所改,有名“樣金”者。樣、楊音近。遂以楊為姓;或由歐姓所改、貴州之臺江有分布。
15、納西族之楊姓,或為“牙爾”所改。本為家名,遂以為氏。后或改為單姓“楊”。
16、景頗族之楊姓,由“木然”氏所改?;蚋臑椤吧惺稀?。
17、阿昌族之楊姓則出自“喇碑”氏。漢意為“太陽”,或取其漢意“太陽”之“陽”音、諧以漢字“楊”而為姓;
18、普米族之楊,則出自“熊·扛尼”氏;
19、錫伯族之楊姓,則由楊佳、楊吉哩、楊阿里等姓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漢姓“楊”而為單姓。
20、裕固族之楊姓,由亞赫拉格氏(按:或作“亞拉格氏”,唐代作藥羅葛、藥樂葛;宋代則作夜落紇、夜落隔)所改;
21、達斡爾族之楊姓,來源不一:或為亞爾茲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音近之“楊”而為單姓;或為畢力央氏所改,似取其尾音諧以漢姓“楊”字而得。注(10)——(21)見《中國人的姓名》。春秋時晉有楊回;漢代有楊虎,太尉;隋代有楊堅、楊廣父子,隋帝;宋代有楊萬里,詩人;清代有楊沂孫,常熟人,鳳陽知府;又,太平天國有楊秀清。
楊姓古代名人
楊朱戰(zhàn)國,魏國,哲學(xué)家,道家楊朱學(xué)說派創(chuàng)始人
楊雄西漢,前53年-18年,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漢賦四大家之一
楊震東漢,?-124年,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官員,曾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堅隋朝,541年-604年,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代周建隋滅陳,結(jié)束南北分裂局面
楊素隋朝,544年-606年,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隋朝開國元勛
楊廣隋朝,569─618年,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完善科舉制度,開鑿大運河
楊行密唐末,852年-905年,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楊業(yè)北宋,?-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將領(lǐng)
楊安兒金末,?-1214年,山東東路益都(今山東青州),紅襖軍起義首領(lǐng)
楊萬里南宋,1127年-1206年,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南宋四大家之一
楊璟明朝,?-1383年,合肥,將領(lǐng),封璟營陽侯
楊士奇明朝,1366年-1444年,江西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內(nèi)閣首輔,政治家
楊榮明朝,1371年-1440年,建安(今福建建甌),內(nèi)閣大學(xué)士
楊溥明朝,1372年-1446年,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內(nèi)閣首輔,謚號文定
楊一清明朝 1454年-1530年,鎮(zhèn)江丹徒(今屬江蘇?。?,政治家、文學(xué)家
楊繼盛明朝 1516年-1555年,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諫臣,官至兵部員外郎
楊姓近代名人
楊秀清清朝,1823年-1856年,廣西桂平,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
楊訊的家譜 (4頁)
楊再思系族譜 (21頁)
洪楊宗譜 [12卷] (58頁)
洪楊宗譜 [12卷] (58頁)
洪楊宗譜 [12卷] (66頁)
洪楊宗譜 [12卷] (66頁)
洪楊宗譜 [12卷] (70頁)
洪楊宗譜 [12卷] (88頁)
洪楊宗譜 [12卷] (100頁)
洪楊宗譜 [12卷] (104頁)
洪楊宗譜 [12卷] (106頁)
洪楊宗譜 [12卷] (110頁)
洪楊宗譜 [12卷] (128頁)
洪楊宗譜 [12卷] (202頁)
貴州南陳羅楊同宗族譜 (229頁)
1.容州楊佐時公族譜, 1, 目錄 譜序 世系 杼公 1世佐時公起 等, 1073 BC-1992 (278頁)
楊 (0頁)
楊氏宗譜, 卷7_ 大宗小宗世表 前楊老大世表 始祖楊時 1世起, 2009 (71頁)
楊氏宗譜, 卷8_ 前楊老二, 茅莊橋老三 16世定裕 起, 2009 (80頁)
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 (3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