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氏起源
( 逄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8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472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5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96 |
逄姓主要源自:姜姓。
逄姓源出:
逄姓起源一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炎帝后裔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世稱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時候,逄國滅亡,改其地為齊,改封給姜太公,逄國的后人以原來的國名作為姓氏,成為逄氏。
逄姓起源二
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學(xué)者顏師古說,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經(jīng)拜后羿為師。他的后代也隨著他姓逄,稱為逄氏。
逄姓起源三
起源于春秋時期,春秋時的齊國君主有車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稱逄氏。成為逄氏的又一支。在逄丑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因古代“逄”、“逢”、“蓬”三字通假,因稱逄氏、逢氏、蓬氏,后來還有轉(zhuǎn)為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逄姓在大陸和臺灣都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山東青島膠南,逄姓族人分布較多。
逄姓在青島膠南市分布比較多。膠南就有幾個村以逄為村名如 逄家臺后,逄家桃園,下村等,這其中皆以明初朱元璋掃北時期帶過來的西南人口為主,大部分家世族譜最上方供的皆為逄義員。
今吉林省的長春市,江西省的鷹潭市,山東省的福山區(qū)、棲霞市、黃縣、龍口市、安丘縣、膠縣,天津市,等地,均有逄氏族人分布。如今,逄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廣西為多,此二省之逄姓約占全國漢族逄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shè)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qū)。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qū)。隋、唐兩朝的北??ぜ辞嘀?,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qū)。
計復(fù)堂: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想報亡國之仇。大夫逄同建議說:“吳國現(xiàn)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驕傲。我們要是想滅吳雪恥,必須結(jié)交齊國,放棄楚國,跟鄰近的國家友好,表面上對吳國友好。這樣一來,吳國必然麻痹大意,我們利用它這個弱點,才能滅亡它?!惫篡`采用了逄同的計策,果然恢復(fù)了越國的強盛,滅亡了吳國。
北海堂:以望立堂。
譙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譙國堂。
一、逄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山東之平度、昌樂、龍口,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肅之徽縣,遼寧之清原,云南之馬關(guān)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吨形拇笞值洹芬都崱芬嗍蛰d?!缎帐峡悸浴纷⒃疲骸白直咀鳌辍?,后世分逢、逄為二字?!逼鋼?jù)《隸變》注“逄”云:“商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按:《左傳》有逢伯陵、逢丑父,東漢有逢萌、逢絲,《莊子》‘羿、逢蒙不能睥睨’,皆作逢迎之‘逢’。)后之言姓者皆作‘逄’。石刻有故博士趙傅逢府君神道逢童之碑,其篆文皆從‘夆’,顏師古匡謬正俗云:‘逢姓者,蓋出於逢蒙之后,讀當(dāng)如其本字。更無別音。據(jù)此則書作‘逄’、讀若‘龐’者,非是?!庇嘀^:姓氏之出并無至理可言,即使訛謬,亦為所出之因,重要的是:今天的的確確有“逄”姓,且音“龐”,這是事實。豈能因顏師古說過“蓋出逢蒙之后,讀當(dāng)如其本字,更無別音”而斷言“書作‘逄’,讀若‘龐’者?!狈鞘?周代有逄同;漢代有逄安;宋代有逄純熙。
逄姓古代名人
逄丑父春秋,據(jù)《春秋谷梁傳》和《左傳》記載:魯國的季孫行父禿,晉國大將郤克眇,衛(wèi)國的孫良夫跛,曹國公子首僂,他們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時被齊國邀請去做客。當(dāng)他們到齊國后,每人都由齊國派使的侍者,季孫行父由齊國的禿頂侍者招待,郤克由齊國的獨眼侍奉,孫良夫由齊國的踮瘸者陪同,曹公子由齊國的佝僂侍伴,齊國國君齊頃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處觀看笑而譏之,客人非常不高興的回國。晉國大將郤克認(rèn)為這是齊國有意侮辱諸國,也是他本人的奇恥大辱,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聯(lián)合魯、衛(wèi)、曹三國軍隊,集戰(zhàn)車八百乘,步兵六萬,戰(zhàn)于鞍(北馬鞍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晉鞍之戰(zhàn)”。經(jīng)過一場鏖戰(zhàn),“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齊頃公乘坐的戰(zhàn)車被樹干絆住,驂乘逄丑父與齊君換裝易位,晉國大將韓厥趕至,行臣禮,逄丑父“令”齊君去華泉取飲,齊頃公借機而逃。
逄滑春秋,一作逢滑,逄丑父曾孫,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前494年,吳人攻入楚國,招陳懷公去會見,陳懷公拿不定主意親誰遠(yuǎn)誰。《左傳·哀公元年》載:“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逢滑當(dāng)公而進(jìn),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復(fù)。小國猶復(fù),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xùn)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庇谑顷悜压邮芰朔昊慕ㄗh沒有追隨吳王闔閭?!皣d也,視民如傷;其亡也,以民為土芥?!边@是《哀公元年》的主題
逄同春秋,一作逢同,逢滑之孫,《吳越春秋》作扶同,越國五大夫之一。句踐九年(前488)正月,越王句踐急欲報仇雪恥,與五大夫共商治國大計。逢同獻(xiàn)遠(yuǎn)交近攻之計?!妒酚浘硭氖弧ぴ酵豕篡`世家第十一》載:“勾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報吳。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fù)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天吳兵加齊、晉,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jié)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zhàn)。是我連其權(quán),三國伐之,越承其憋,可克也。’勾踐曰:‘善。’”逢氏計復(fù)堂號即源于此?!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有傳
逄安東漢,大司馬。
逄萌漢朝,字子康,一為子慶,漢北??ざ疾h(今山東省昌邑市)人。家境貧困,曾任亭長??h尉路過驛亭,逄萌候迎拜謁,感慨不已,喟然嘆曰:“大丈夫豈能為他人服役!”遂去長安就學(xué),研讀《春秋》。在長安時聞聽王莽殺其子王寧,逄萌對友人說:“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于是懸冠于長安東郭城門,回歸故里,攜家渡海到遼東居住?!〗ㄎ湓?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即位后,逄萌又從遼東來到嶗山,隱居在不其山(今嶗山之鐵騎山)下,講學(xué)授業(yè),“養(yǎng)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漢明帝曾屢次下詔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瘋狂拒之,后以壽終。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錦有詩贊曰:“逄萌憫三綱,舉世無枉足。遼東不可留,嶗山棲黃鵠?!币蚱湟簧晃窓?quán)貴,正義愛國,高風(fēng)亮節(jié),人人尊崇,《后漢書》有傳。逄萌墓碑:位于昌樂縣河頭鄉(xiāng)古城村南,1594年(明萬歷甲午)建,后明崇禎、清康熙、光緒時三度重修。是紀(jì)念漢代隱士逄萌的石碑。碑高122米,寬0655米。碑陽四周有線刻回形紋銀邊,中刻楷體大字“漢隱士逄萌墓”,右刻中楷碑文4行,記述建碑和重修年代及住持人。1985年夏,河頭鄉(xiāng)政府又立“漢隱士逄萌墓道碑”于該碑之右。
逄紀(jì)東漢末年,袁紹謀士。
逄行珪隋朝,撰《玄機內(nèi)事》。
逄汝霖宋朝,宋大中祥符年間洪州判官。
逄榮明朝,萬歷年間貴州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