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8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9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61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6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47 |
衡姓起源一
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為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為尹(宰相),并封了個尊號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維持”,合起來意思就是“國家的倚靠”)。后來伊尹的后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
衡姓起源二
周公長子伯禽封于魯,建立魯國,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孫以祖上名字命姓,稱衡姓。
衡姓起源三
三國時,曹操于官渡之戰(zhàn)打敗袁紹,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自相殘殺,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隱居避難,以居住地名為姓,改姓衡。
衡姓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城邑雍雝,屬于以地名為氏。雍雝,亦稱衡雍、垣雍,在春秋時期為鄭國的一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縣西北五里處,目前還有故雍雝城遺址。
衡姓起源五
源于滿族,出自清朝時期著名官用寶刀工匠葉赫那拉·圣治,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著名的北京“寶刀衡”所制作的刀劍,輕可裁紙絹,重可斷鋼筋。
衡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后期著名學(xué)者哈斯朝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時期著名的作家、詩人、哲學(xué)家、翻譯家哈斯朝魯,他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后裔。
衡姓起源七
源于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禰衡擊鼓罵曹操,三個兒子逃至四川,為逃避追捕,將”禰衡“二字顛倒,采用”衡“姓。
衡姓起源八
源于滿族,清出隨努爾哈赤征戰(zhàn),為清王朝效力,清乾隆40年,衡府君官封文林郎逝世葬于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qū)西地滿族鄉(xiāng)燒鍋村,皇帝欽此石碑以資褒獎。石碑及祖墳歷經(jīng)戰(zhàn)亂及1953年土地革命,現(xiàn)已殘缺不全,族譜刻于石碑上。
得姓始祖
公子衡。衡氏的來源有三個,根據(jù)《元和姓纂》記載,周朝時,由周公子伯所傳的魯國(今山東省境內(nèi)),魯國公子衡的后代子孫以衡為姓,稱衡氏。另一支衡氏,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商湯的賢臣伊尹的后裔,伊尹因功被任為宰相,并封號叫“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后來他的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為姓,稱衡氏。此外《萬姓統(tǒng)譜》還提及另一個出處記載,三國時的袁紹戰(zhàn)敗之后,他的子孫為了避難,跑到衡山躲起來,并且以山名為氏而姓了衡,稱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栋偌倚铡纷⒕友汩T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衡氏后人尊公子衡為衡姓的得姓始祖。
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shù)在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七位門閥。衡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湯時,有個賢臣叫伊尹,商湯就是在他的輔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后來。商湯尊稱伊尹為“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伊尹有個后代便以他的尊號為姓氏,這就是衡氏。衡咸,東漢學(xué)者。他博學(xué)多才,曾經(jīng)在當(dāng)時最有辯才的學(xué)者五鹿宗門下學(xué)習(xí)時,并當(dāng)過王莽的講學(xué)大夫。商朝時,有位開朝臣子名伊尹,顛覆夏朝的功勞最大,商王湯尊就封其為阿衡。對阿衡的解釋,如今有兩種,一為負(fù)責(zé)保護教養(yǎng)的官名,另一是意為“國家棟梁,依靠”的封號。伊尹的后人為了記住這榮耀的稱謂,就取其中的“衡”字為姓氏。春秋時,魯國有公子衡,其后代以祖先的名為姓氏。東漢時,袁紹兵敗曹操于官渡,子孫家屬避難逃至湖南衡山,改姓為衡,掩人耳目。
衡氏族人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向陜西、江、浙等地擴展,在河南南部形成望族,以汝南郡為郡望。如今衡氏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字輩屬于一個家族中或姓氏中不易完全消失的血緣因素的證據(jù),根據(jù)字輩推敲,可發(fā)現(xiàn)四川鹽亭一帶的衡氏字輩大氣穩(wěn)沉,很有伊尹遺風(fēng)。
今四川省的蓬溪縣、宜賓市、綿陽市鹽亭縣、閬中市、西充縣、遂寧市、長寧縣、涼山地區(qū),湖南省的衡陽市,山東省的棗莊市薛城縣、汶上縣、臨沂市郯城縣,天津市的薊縣,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縣、蘇州市、揚州市、淮安市,河南省的太康縣、修武縣、西平縣、封丘縣、濮陽市清豐縣、鄭州市中牟縣,甘肅省的甘谷縣,安徽省的滁州市鳳陽縣、馬鞍山市、五河縣,陜西省的漢中市、寶雞市鳳翔縣,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荊門市、襄樊市,黑龍江省的雙城市,山西省臨汾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等地,均有衡氏族人分布。
雁門郡: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南)。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賢相,商湯伐桀滅夏,伊尹之功居多,湯王尊稱他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湯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一、衡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分布很廣,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圍場、雞澤,山東之東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陜西之韓城,甘肅之徽縣,遼寧之清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fēng)俗通》云:“伊尹為湯阿衡,子孫以衡為氏?!睖干虦?。商代之開國君主;阿衡,商代官名,負(fù)責(zé)保護、教養(yǎng)。
2、又云:“魯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贝水?dāng)系出姬姓。
3、又云:“袁氏改為衡氏?!薄缎帐峡悸浴纷⒁缎兆V》亦云:“袁紹敗后,支孫避於于衡山,改為衡氏?!?/p>
衡姓古代名人
衡咸東漢,學(xué)者。他博學(xué)多才,曾經(jīng)在當(dāng)時最有辯才的學(xué)者五鹿充宗門下學(xué)習(xí)時,精通經(jīng)史,辯才過人,并當(dāng)過王莽的講學(xué)大夫。
衡胡西漢,(生卒年待考),莒人。著名大臣。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級的官,被載入《儒林傳》。
衡毅漢朝,(生卒年待考),著名蒼梧太守。
衡方東漢,(生卒年待考),著名衛(wèi)尉卿。著名的《衡方碑》就是為他立的。
衡岳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大臣,原籍湖北隨州,后遷往河南省西平縣專探鄉(xiāng)衡坡。有衡坡村有衡姓東門家譜考證。
衡湖漢朝,史學(xué)家。
衡云漢朝,官員,曾任京兆尹。
衡義整、衡守直父子唐朝,伊州刺史和仙州刺史,有墓志銘出土。
衡貢宋朝,文學(xué)家,其文章詞藻華麗,名冠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