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3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淦姓本是匈奴單于兒子金日磾?shù)暮蟠?,金是漢武帝托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jié)度使金斌瀨,因為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于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后人就開始改姓淦。淦姓主要在永修繁衍與分布。九合、馬口、三角鄉(xiāng)是大姓,據(jù)說這是淦國榮、國英兩兄弟分別繁衍而來。四川瀘州也有個淦姓集中點。但是無疑多數(shù)淦姓人居住永修。出名的淦克群、克鶴等人均來自廖坊。本地永修各界的名人就多了去了。1646年10月,永修人淦君鼎一門殉難報效明朝,被人們贊譽為“官無九品重千秋”。
淦姓起源一
源于地名,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于以居邑名稱名為氏。據(jù)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笔芳肚Ъ倚铡分杏涊d:淦氏為“清水族?!睋?jù)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xù)譜》記載,遠(yuǎ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xiāng),后攜家小四處游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后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為“新淦”,后被人簡化作“新干”,最后發(fā)展成為江西境內(nèi)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干)。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縣東南部的離山,北流經(jīng)紫淦山入贛江。新干淦氏傳至清乾隆年間的后期,有個叫淦農(nóng)的人率家族入川,定居于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qū)),傳衍至今,有子孫千余人。
淦姓起源二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傳說,在宋高宗趙構(gòu)建立南宋小王朝執(zhí)政時期,東北地區(qū)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說情。宋高宗當(dāng)時剛剛偏安于臨安不久,對許多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為都睜眼閉眼,以穩(wěn)定朝廷政局,于是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后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其后裔子孫皆沿稱淦氏,世代相傳至今。
淦姓起源三
源于改姓,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個人叫金斌賴,官至節(jié)度史。因當(dāng)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爭戰(zhàn),宋高宗趙構(gòu)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lǐng)軍前來臨安(今浙江杭州)。當(dāng)金斌賴來到朝廷面圣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jiān)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嚇得鉆到龍桌下篩糠。后來,見進(jìn)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名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為“淦”。
宋高宗金口御筆之重旨,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只好改姓“淦”,其一族人也只能隨之,皆改稱淦氏,成為淦氏的另一支由來。
淦姓起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據(jù)傳,宋高宗趙構(gòu)有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使(宋朝官職,為節(jié)制某一地區(qū)各路軍隊之武官)姓金名賦,于是他便詢問身邊的臣子:這金賦何人?大臣告訴他,金賦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很能打仗。
宋高宗望字生義,聯(lián)想到自己曾被金國扣為人質(zhì)的經(jīng)歷,而金國人也是匈奴的一支,便如有梗刺喉,遂提御筆一揮,便給金賦的姓氏“金”字的邊上添“氵”,改為“淦”,以洗金恥。從此,金賦一族只好改姓“淦”。傳說今日江西省境內(nèi)的淦氏一族多源于此。
淦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九十一位,以巴陵、吉州、巴郡為郡望。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上饒市鄱陽縣、吉安市新干縣、九江市永修縣,湖南省的岳陽市,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安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重慶市的江北區(qū),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蕪湖市,江蘇省的南通市、常州市,臺灣省的臺中市等地,均有淦氏族人分布。
岳 州:亦稱巴陵郡、岳陽郡,今湖南岳陽。古稱“通衢”,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qū)休養(yǎng)生息。夏商時期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nèi)建城之始。秦朝統(tǒng)一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qū)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東吳孫權(quán)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shè)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nèi)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于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shè)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qū)一直作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隋開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岳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辟岳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1964年10月,設(shè)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fù)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qū)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xùn)|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為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區(qū)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區(qū)趙公塘一帶;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改吉州為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區(qū)北門街道轄區(qū)內(nèi);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fù)改廬陵為吉州。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lǐng)廬陵等八縣;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lǐng)九縣一廳,直至清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于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為吉安縣。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劃行政區(qū),置第九行政區(qū)公署于吉安。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qū)為第三行政區(qū),設(shè)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guān)人員進(jìn)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qū)改為吉安專區(qū);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qū)黨委領(lǐng)導(dǎo)。1951年7月贛西南行政區(qū)黨委撤消后,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專區(qū)為井岡山地區(qū)。1979年7月再度改為吉安地區(qū)。2000年5月1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吉安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qū)、青原區(qū)、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干、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qū)十縣。
巴 郡:亦稱巴州,位于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dá)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陜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qū)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zhàn)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qū)。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后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后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于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四川省原達(dá)縣地區(qū)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shè)立巴中地區(qū),并批準(zhǔn)巴中撤縣建市,地區(qū)行署設(shè)在巴中市。1995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縣建區(qū),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qū)。2000年6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巴中地區(qū)和縣級巴中市,設(shè)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qū)。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shè)立的巴州區(qū)。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巴陵堂、岳陽堂。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吉安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巴州堂。
二、淦
淦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淦姓起源:
1、淦水(即今贛江)在江西境,當(dāng)以水為氏。
2、漢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歸漢后,官拜侍中及車騎將軍,后封侯。其后至宋有金賤者,為宋制置使,宋高宗為其姓加三點水,遂成淦姓,見《池北偶談》。
郡望:清江。
淦姓古代名人
淦安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靖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