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wǎng)
登錄/注冊
置頂
姓氏族譜歷史知識
手機(jī)版
關(guān)注問題
司瑞文
2021-07-14
《中華族譜集成》,由張海瀛、武新立、林萬青主編,16開雙欄影印精裝、外加錦盒函套包裝,首批100冊,收錄李王張劉陳五姓族譜共93種。開篇收錄了明代凌迪知的《萬姓通譜》?!吨腥A族譜集成》是一部列為國家古籍規(guī)劃項目的填補(bǔ)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書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編號發(fā)行。其中收錄張姓族譜21種,編為20冊。茲將各冊所收錄的張氏族譜,介紹如下: 第一冊,收錄明嘉靖《張氏統(tǒng)宗世譜》21卷,張憲、張陽輝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裝10冊。該譜以漢留侯張良為一世祖,上溯張氏開宗立姓之始祖張揮,下迄明中葉播遷各地之衍派117支。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隸。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隸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饒州府,計有43支;南直隸又集中于徽州府,計有40支。這種狀況同修譜者的籍貫是分不開的。該譜主修張憲、張陽輝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饒州府10人。可見該譜就是以徽州府和饒州府為主編修的。譜譜對117支衍派的淵源作了具體記載,追根溯源,太原尹城為始祖張揮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間修譜時,太原仍有廟存焉。該譜還繪有《張氏古今遷居地理圖》,前有序文,稱“統(tǒng)譜今以自尹城、自魯國、自曲沃、自陳留,而再襄國、再吳郡、再金華之遷派,參考《方輿勝覽》、《禹貢九州》、《皇明大一統(tǒng)志》諸圖書,列于圖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脈絡(luò)貫通。俾觀譜者,知某邑古今屬某部,某人古今遷某處。因地以著姓,緣族以篤親,未必不由是圖而啟其統(tǒng)宗之恩也歟”!該圖還在山西部分太原縣境繪有“臺駘公廟”,即張氏之祖廟。 第二冊,收錄清光緒《旌陽張氏通修宗譜》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張慶彬等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裝二十冊。該譜對張氏起源、播遷及衍派,記載甚詳。該譜以大卿公為一世祖,取名《旌陽張氏通修宗譜》,旨在聯(lián)絡(luò)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該譜上卷之一為譜序、凡例、家規(guī)、得姓郡望、統(tǒng)宗古今遷居地輿圖、嘉會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為本源紀(jì);中卷之一至四為嘉會、塘沖、進(jìn)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為列傳;下卷之三為墓圖、墓志銘、祭田以及通修宗譜跋等。 第三、四、五、及第六冊的前半部,收錄民國《錫山張氏通譜》四十二卷,張軼歐、張鑒等修,民國十二年(1923)錫山宗祠壽康堂鉛印本,共七十四冊。該譜是北宋哲學(xué)家關(guān)中學(xué)派創(chuàng)立者張載之族譜。張載(1020——1077),字子厚。漢留侯張良之后裔,唐太宗時員外郎聞斯公之十四世孫。張載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復(fù),宋真宗時任給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時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陜西,徙居鳳翔眉縣(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張載,嘉佑進(jìn)士,官祁州司法參軍、云巖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午夜取燭以書。在自然科學(xué)方面亦有很高造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命題,從而創(chuàng)立了與洛學(xué)并行的關(guān)中學(xué)派,因世居橫渠,人稱橫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員外郎;其孫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孫名楷,字楚昭,官樂平令,隨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與主和宰相不合,棄官家居,占籍歙縣。至橫渠公八世孫德慶公,始由歙縣徙居錫山,故該譜以德慶公為錫山張氏之一世祖。 該譜卷一為譜序、凡例、家規(guī)等;卷二為列傳、行狀、墓志銘等;卷三為像贊;卷四為誥敕;卷五為皇帝賜詩及皇子皇孫和文屬公之詩;卷六為嚴(yán)泰公和文恪公之詩集;卷七至卷八為各支序傳、墓志銘、墳塋圖等;卷九至卷四十二,為各支世系。該譜以德慶公為始祖,旨在聯(lián)絡(luò)由錫山徙居姑蘇、徐州、宜興、荊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張氏后裔。 第六冊的后半部,收錄清光緒《張氏通譜》八卷,清道光《定陽張氏族譜》四卷。光緒《張氏通譜》八卷,張而昌修,張銑壽校訂,清光緒二年(1876)嶺東使署刻本,分裝八冊。該譜以張栻為一世祖。
0條評論
取 消 確 定
當(dāng)前問題最新回答
相關(guān)問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