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wǎng)
登錄/注冊
置頂
關(guān)注問題
廉蘋纓
2021-07-14
中國歷史上的歷史記錄者稱為“史官”,主要從事史料的收集與匯編、史著編撰與保存。包括:(1)記事;(2)典藏政府檔案;(3)收藏、管理文獻圖書;(4)編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shè)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tǒng),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史官。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炎黃堯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三代處于甲骨文、金文時代,史事記載有限,后人對其歷史的追溯也相當(dāng)簡略。商周時代,甲骨文有"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nèi)史"、"作冊尹"的記錄。據(jù)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nèi)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nèi)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梢?,史官的分工和職責(zé)是十分細致、明確的。這時史事記載豐富起來,這才有了較為詳實的史書。秦漢以后,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wù)各異,但史官的設(shè)置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shè)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歷代帝王對于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于"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dāng)然要大書特書。就是沒有功績,沒干好事,也要虛構(gòu)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傊?,"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nèi),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干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干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干歸干,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后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于一朝,惡名披于千載",有哪一個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于"君舉必書"的態(tài)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tǒng),成為后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wù),申以勸誡,樹之風(fēng)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于褒貶,不書無損于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后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biāo)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jié)果,常常是權(quán)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里。對于實事求是、不為尊者諱的史官,古人稱為“良史官”。

參考資料:許兆昌--《周代史官職官功能的結(jié)構(gòu)分析》 唐朝劉知幾--《史通》

0條評論
取 消 確 定
相關(guān)問題互動
沈姓的祖先是誰?
鍾文懿
贊0
微信
QQ空間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