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網(wǎng)
登錄/注冊
置頂
對“姓“單”的祖籍”的回答
關(guān)注問題
束爐兀
2021-07-14
一、姓氏淵源: 1、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初周文王、武王之臣單公,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2003年初,陜西省眉縣揚家村土崖半坡上一帶,新考古發(fā)掘出以洞式窖藏方式的二十七件銘文青銅器,經(jīng)權(quán)威級專家鑒定,是為西周時期周厲王和周宣王年代的青銅器皿。 青銅器上的銘文,首次大規(guī)模地記載了這位制造青銅器的西周人(單佐)的自己歷史,共記載了自己家族八代的歷史,包括他自己的歷史:他先為西周的林業(yè)官員,然后成為武官,與儼允打過仗,受到周王賞識等等。這種記載,在以往的西周青銅器中從來沒有過。這些撼世國寶還首次把周朝世系記得最詳細,有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夷、厲、和當朝天子宣王,是記載西周世系最多的青銅器,以前發(fā)現(xiàn)的西周“墻盤”都沒有記得這么清楚。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說,經(jīng)過鑒定,“單氏家族”的淵源得以破解。 一直到春秋時期,單氏一族都是周王朝最主要的貴族之一,單氏和劉氏都是東周王朝最主要的支柱之一。但“單氏家族”起源于什么時候,又分封在哪里,上千年來,一直是個歷史之謎,僅靠傳說歷史成為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記載。以前,楊家村一帶也出過一些重要的青銅器皿,上面也有記載“單氏家族”的事跡。專家據(jù)此判斷,“單氏家族”的封地就在楊家村,即為西周初期的單邑。 根據(jù)《史記》、《左傳》等史書的注釋,史學界一直都認為單氏的起源是周成王的幼子臻。但現(xiàn)在可以證明,這一傳統(tǒng)說法是錯誤的。從這次發(fā)現(xiàn)的青銅盤上的銘文來看,“單氏家族”的第一代單公是周文王、周武王時的大臣。 根據(jù)新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記載,新出土的這二十七件青銅器的具體使用者和所有者,是周王朝貴族單佐,是“單氏家族”的第八代。在一只青銅盤上,還記載了周王對單佐的封賞。 既然這樣一個顯赫的家族在這里扎根,那他們的家族墓地及莊園又在哪里呢?截至目前,“單氏家族”的墓地及莊園還是一個謎。有待進一步依實考證。 這二十七件重量級青銅國寶所引發(fā)的很多謎團,至今還無法破解。 比如,“天子九鼎”說受到挑戰(zhàn):在上古時代,鼎不僅是實用器,而且還是重要的禮器,用鼎有嚴格規(guī)定。鼎與簋作為重要的禮器,有一套完整用鼎制度。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而奇怪的是,這次出土的二十七件青銅國寶中,僅鼎就有十二件,其中有十件的形制花紋都一樣。有的學者提出,十個鼎在當時擺出去,可能性不大,它們有沒有可能是分開用的,比如說是五個一套呢。據(jù)典籍《周禮》的規(guī)范,鼎一般都與簋搭配使用,可是這次卻沒有發(fā)現(xiàn)簋,這到底是有所講究呢,還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對于未發(fā)掘到簋,有專家說是歷史上的盜墓所為。但如果是盜墓所為,那么又何解其只盜簋而不盜鼎呢? 但不管怎樣,它們對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本書認為:這批青銅器的新出土,會對耗費了數(shù)億元項目款獲得的所謂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中“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帶來巨大無比的麻煩,另人懷疑所謂“專家們”的治學態(tài)度、手段和目的。 2、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給小兒子臻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記載,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單邑(今河南孟津),為甸內(nèi)侯,因氏焉。其的子孫后代便以封地為氏,世代相傳姓單至今。 單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為周卿氏。 按:此即第一個淵源所“沖擊”的單氏淵源,有待進一步考證。 3、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中有復(fù)姓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入中原后一并改為漢姓單字“單”為氏。 二、得姓始祖: 單公、姬臻。 姬臻。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寵信,但由于長幼有序,故其兄釗被立為太子,為加強王權(quán)統(tǒng)治,封臻為卿,賞賜單邑,為畿內(nèi)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國,用以拱衛(wèi)京師。其后有以國為氏者,一說其裔單襄公之后方有單姓,因襄公為春秋時人,年代較遠,似難令人信服,但因姬臻首封于單,故后世單姓大多尊其為單姓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單 安:宋元之際自湖州暗無天日安縣遷山陰梅山之單港。 資料有待補充。 四、遷徙分布: 單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為第一百八十二位。 在古代,單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浙江省永康單氏之源,據(jù)《永康姓氏志·單氏》和方山腳《單氏宗譜》記載,唐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有工部尚書單琰發(fā)族于云南,至五世祖文林郎單宗化,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進士,任金華正堂(縣令),任滿,約于宋政和年間卜居永康叢桂坊。至十七世祖單輔靖任建康學錄,不久轉(zhuǎn)任判官,生單昂、單昱、單昴。單昴由明經(jīng)任寧安通判,居何州。單昂任婺州醫(yī)官,單昱則于元末卜居永康城北三十里的方山南麓,為方山單氏之祖。 單昂之后,廿八世祖單育又因大水為患,卜居城南長水,為水碓頭單氏之祖。永康單氏祖居地叢桂坊,屬古麗鎮(zhèn)。在“縣西北四十步”,始祖為單宗化,約在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與子單昴卜居永康縣城叢桂坊。 永康單氏聚居地方山腳,屬清溪鎮(zhèn),始祖為單昱,約于元至正末年(公元1365~1368年)從縣城叢桂坊遷居方山之陽(方山腳)。永康上水碓屬古麗鎮(zhèn),始祖為單昴后裔單育,約在清雍正末年(公元1731~1735年)從縣城叢桂坊遷至。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朝的三川郡為河南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南安郡:南朝梁天監(jiān)(公元502~519年)中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為縣。 2.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鏞氏字單,封單叔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長治久安之意,單叔之后以字號賜封地為姓,后代遂成為單氏。 仁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友堂:資料有待補充。 燕詒堂:資料有待補充。
0條評論
取 消 確 定
相關(guān)問題互動
微信
QQ空間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