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沙:一代大儒陳白沙,本名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因是
新會白沙鄉(xiāng)人,故世稱白沙先生。白沙即今天的
江門市新會區(qū)都會。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據(jù)明史載,他身材修偉,有極聰慧的儀表,目光如星,右邊臉上,長了七顆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從小就穎悟非凡,過目不忘,而且很有氣節(jié),要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謂的“天民”。他19歲中鄉(xiāng)試,20歲參加會考,榜上有名,因而得以到京師進國子監(jiān)讀書,投名師吳與弼門下,學問得以大進。
陳白沙經過這一段國子監(jiān)的讀書生活,受了師友的熏陶,越發(fā)有志于學問?;貧w故鄉(xiāng)之后,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里筑了一座陽春臺,常靜坐其中,一意深思,學問更加精進。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廣東布政使彭韶上疏薦他,憲宗準奏,但他借口母親久病不去。巡撫右都御史朱英對他說,如果你不去,我就得負欺君之罪。陳白沙只好赴京。不久,即上疏請準終養(yǎng)母親天年。憲宗批準,授他以翰林院檢討之職。他在詩中說:“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彼^的生活,正如他所說的:“既買鋤頭又買書,半為農者半為儒?!?
他終生致力于讀書、講學。在講學中,極力宣傳他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薄稅斂,減徭役,省刑罰”,以減輕農民負擔。在理學上,他主張一要“自覺”,二要“知疑”,三要“靜坐”。他說:“學無難易,在人自覺耳。才覺退,便是進也?!庇终f:“前輩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贝送?,他主張,“以自然為宗”“以靜坐為主”,并且要求學生端莊靜坐來澄清自己的胡思亂想。
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理學家,他的學說得到學生的廣泛接受和贊同,陳白沙成為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后、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以“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心即理也”等觀點為代表的理學學說,創(chuàng)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
陳白沙多才多藝,精詩文、工書法、善畫梅。山居時,因為筆的供應不便,于是束茅草作筆,遂另成一家,號為茅筆字。他的字和畫,都被公認是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直就為時人所珍視。他的詩作有2000多首,其詩格調頗高,張翊評論他的詩,“專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
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如寫給他的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憶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笨梢韵胍娝麄儙熗街g,“真有相視而莫逆者”,所以李承箕曾從湖北嘉魚到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重,四度去探謁白沙,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死于家鄉(xiāng),被謚為“文恭”。明萬歷二年,朝廷詔建家祠于白沙鄉(xiāng),即江門的陳白沙祠。至今,江門留有很多陳白沙的遺跡,如釣魚臺、碧玉樓、白沙墓等,過去曾一度破壞,現(xiàn)已修復,供游人參觀游覽。
古來讀書為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白沙卻甘于寂寞,精思重教,終成大家。他不僅獨創(chuàng)學派,而且影響了一代弟子,著實令人敬佩。江門眾多的陳白沙遺址的修復,也正說明了后人對他的景仰和懷念。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鼗浡方浬虾?,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xié)助康有為,發(fā)動在京應試舉人聯(lián)名請愿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xiàn)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稌r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fā)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后創(chuàng)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xié)。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tǒng)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在云南爆發(fā)。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qū),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后,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后,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tǒng)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fā)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后,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其于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等身,總約千萬余字,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1912年回國,1918~1920年旅歐,回國后不遺余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chuàng)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莊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都成為杰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曾經生活在日本,并當父親的日語翻譯,1966年病逝。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筑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莊(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xiàn)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如:中國航天第一人,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童年僅讀過幾年書,便輟學牧牛了。他從小喜歡制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向往。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年僅12歲的馮如,揮淚告別父母,隨親戚遠渡重洋,去美國三藩市謀生。到三藩市后,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認識到:國家富強,必有賴于機器,于是更加發(fā)憤學習,專攻機器制造。
馮如在紐約學習期間,出現(xiàn)了兩件轟動世界也震動馮如的大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創(chuàng)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在我國東三省廝殺,我同胞慘遭蹂躪。這兩件事,不僅進一步激發(fā)了馮如的愛國熱忱,而且也使他更加明確奮斗方向。1906年,馮如發(fā)誓說:“是(指制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瘪T如不僅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主張并為之奮斗終身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軍事航空思想家。
1906年,馮如在紐約學習機器制造之后,重返三藩市,開始招徒制造機器,同時也開始收集有關設計、制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
10年的發(fā)憤學習和工作實踐,使馮如終于成為一名精通機械和電器技術的專家。他先后研制了抽水機、打樁機、發(fā)電機、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機等先進機電設備,在當?shù)仡H負盛名。《三藩市呼聲報》稱他為:“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fā)明家”《三藩市考察者報》更贊譽馮如為“奧克蘭市天才的發(fā)明家”。當時曾有華僑富商集團邀請他主持一項發(fā)展祖國電力工業(yè)計劃,但他認為,興辦飛機制造工業(yè)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因此,他婉言謝絕邀請,并于1908年5月集資在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創(chuàng)辦了以制造飛機為目標的“廣東制造機器廠”。當時僅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參股,他們盡傾所有,連工具、材料折款在內也不過1000余元。盡管人少力薄,但他們卻在近7.5平方米的廠房里研制飛機,這正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奮發(fā)圖強發(fā)展航空事業(yè)的精神。
經過多年努力,馮如終于在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不到6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飛機,從而擠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陳少白:陳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聞紹,號夔石,江門外海人。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讀書,次年在香港結識孫中山。1890年1月由孫中山推薦人香港西醫(yī)書院。常與孫中山、尤烈。楊鶴齡一起傾談反清,被人稱為"四大寇"。1895年與孫中山、楊衢云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起義流產后逃亡日本。1897年赴臺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回香港創(chuàng)辦(中國日報),任社長和總編輯,并組織出版(中國旬報),積極宣傳革命,與?;逝傻?商報)論戰(zhàn)。1900年與畢永年、平山周等聯(lián)絡長江流域哥老會、廣東等地三合會的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推孫中山為總會長;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fā),在香港負責接濟工作。1905年香港同盟會分會成立,任會長。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職,從事實業(yè)。1911年廣州光復后,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司長。后辭職,組織粵航公司,任總經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顧問,協(xié)助孫中山督師北伐。1922年后,致力家鄉(xiāng)建設。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去世,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翦紫姍
2021-07-15
0條評論